“雙十一”過去還沒多久,雙十二又來了。今年雙十一,全國快遞包裹量創下十年來新高。目前,中國快遞量平均每天已經達到1.8億件。
這兩年,智能快遞柜在小區、寫字樓附近已經是遍地開花,它能夠提供24小時自助取件服務,解決了快遞“最后一公里”的“痛點”,但是,卻又產生了新的困擾新的問題。
快遞柜日處理快遞1100萬單 部分免費變 “打賞收費”
今年29歲的孫麗萍家住在北京市海淀區,前不久她在網上給家里父母買了血壓計,但是等了好幾天也沒收到,這時候她才看到短信,通知物品被存在了快遞柜里。
北京居民 孫麗萍:第一,快遞員不給打電話,直接發一條短信讓你自己去找,有時候,放的快遞柜離我們遠,就特別不方便。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直接放快遞柜的做法是特別不合理的,因為家里有人就可以直接送家去。
在孫麗萍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了大量的快遞取件通知短信。
消費者男:這種柜子是方便了快遞員,但是對普通消費群體來說,卻不是很方便,冬天下來取快遞特別麻煩,現在的快遞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是被存在快遞柜里的。
對于為什么不把消費者的物品直接送到家,而是存放在快遞柜里,很多快遞小哥也是一肚子委屈。
快遞員:一棟樓120多個件,客戶不在,電話打不通,送不出去,客戶回來之后就找我們要快遞,沒送到,人家會投訴。雙11期間,一天五六百個快遞,實在是處理不過來。
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有10多家主要企業設立了智能快遞柜25萬組,平均每天處理快遞量1100萬單。而部分地區的快遞柜,也悄然從“免費”變成了“打賞”,還有的開始收起了“超時費”。
中郵速遞易董事會秘書 海洋:超過免費存放之后,每超過24小時會收1塊錢,最高不得超過5塊錢。
盡管智能快遞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配送最后100米的問題,但用戶關心的重點,似乎更多在通知服務是否到位、快遞存放是否收費、快遞員是否履職等問題上。
消費者:還是得先打電話問,咨詢一下家里有沒有人。
消費者:最好需要先經我們同意,讓我們有一個選擇,如果需要放好多天的話,我會愿意付費的。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 楊萌柯: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他一直把快遞無限時地放在快遞柜里,顯然是不恰當的,逾期收費也是一個合理的表現。
為提高派送效率 快遞小哥寧愿自掏腰包
對消費者來說,可能更關心通知服務是否到位、收不收費、快遞員是否履職等問題,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每天滿場跑的快遞小哥來說,他們中有些人甚至寧愿自己掏腰包也要選擇快遞柜。
晚上將近6點,天已經黑下來,溫度也降到了零下2度,老家安徽的快遞小哥朱傳生還在送件。由于客戶沒接電話,他把今天剩余的包裹都花錢存進了快遞柜。
順豐快遞員 朱傳生:最小的格口,每件是兩毛,中號的格口是四毛,最大的格口是六毛錢。派件效率提高了很多,一天下來就是90到100個快遞,現在一天可以派150到160個快遞。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快遞公司會給快遞員返還使用快遞柜的費用,但也有不少快遞柜的使用費是由快遞員自己承擔。
快遞員:一個月下來,放的比較多的話,可能要花一兩千。
采訪中有快遞員表示,自己每天要花費五六個小時穿梭于各個小區,基本是免費為用戶配送快件,而可以賺取提成的攬收快件時間則只有三四個小時。因此,快遞員寧愿花錢放快遞柜,提高派送效率,以賺取更多的提成。
于是這幾年,提高配送效率的快遞柜發展迅速,有業內人士預計,到2020年快遞入柜率有望達20%,對應快遞柜格口需求約為7600萬個,市場潛力巨大。
但記者也了解到,一組尺寸為2500×1950×500毫米的智能快遞柜,起訂價格高達12000元,再加上進駐、運營維護等費用,一組快遞柜初始運營投資金額至少在4萬元左右。
而快遞柜的收入主要來自快遞員的使用費和消費者的超時費。而在行業發展初期,企業之間為了競爭互相壓價,“入不敷出”是常態。快遞柜試圖從免費轉為收費的背后,也是持續虧損的壓力。
中國快遞柜友會秘書長 鄒建華:場地的租金和企業間競爭的不規范,現在的勢頭變成了企業的相對惡性的競爭。就目前的運營成本來看,幾乎所有的智能快遞柜的運營商都處于虧損狀態。
快遞柜場地使用費水漲船高 企業設法拓寬運營渠道
其實,快遞柜在誕生之初就飽受爭議,不少投資者質疑它的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盡管如此,快遞柜市場依然在爭議中壯大。
到目前為止,我國智能快遞柜行業各方累計投入已超過300億元,這些設備投入、物業租賃、運營維護等成本到底該從哪里賺回來?目前制約整個行業發展的痛點又在哪里?
記者進行了相關調查↓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一組快遞柜場地使用費最高已漲至每年8000元。場地費水漲船高,收費標準卻迫于競爭壓力不斷下降。
近鄰寶智能快遞柜負責人 鄧慶元:一百件快遞,一天投80%的占有率,一百件有平均四毛的話,也就幾百。所以,從整個的持續運營維護來看,如果每年要收8000塊錢,肯定是非常難持續下去的。
于是,不少企業開始拓寬運營渠道。有的快遞柜公眾號也做起了售賣水果、食品等生意,還有一些開展了手機回收、金融消費貸款等業務。
中郵速遞易董事會秘書 海洋:在依托于這個平臺開展一些毛利或者是增值比較高的附加業務,通過這些增值業務打通整個行業的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
不過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雖然目前快遞柜公眾號積累了不少會員,但是很多消費者也僅僅只使用快遞存取業務,其他業務的盈利情況并不樂觀。
北京豐巢總經理 付大航:我們搞了一些商業活動,但實際情況是:這一塊對我們的收益平衡,其實還真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今年11月26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確定了智能快件箱可派件,也可寄件。同時提升了行業進入門檻,明確要求運營企業需取得“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鼓勵智能快件箱運營企業在附屬區域設置快遞包裝回收裝置和設施,同時對于過高的場地費,專家表示未來快遞柜應該納入免費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 楊萌柯:國家的相關政策,包括地方政府的政策也大力支持快遞柜,作為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建設使用,每家、每戶或者一些集中區域都會有快遞柜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