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六次產業化模式發展壯大農村特色產業
中國與日本的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道路具有很大相似性。借鑒日本經驗,壯大鄉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
日前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
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百年奮斗目標最關鍵的一步。中國目前仍有近半人口在農村,城鄉發展存在較大差距,通過實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才能確保農業為基礎的原材料安全穩定,進一步激發內需,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在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必須在產業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通過壯大鄉村產業,讓農民有穩定的增收渠道。圍繞壯大鄉村產業,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主要聚焦“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持鄉村創新創業”等六個方面明確了發展目標和措施方法。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對農村產業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將產生重大影響。
農村產業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通過各項制度改革和市場體系培育,讓農民和參與產業發展的各個市場主體都能獲得相應的利益。這些利益都是聯結在一起的, 通過利益聯結和收益分配機制建設,讓參與各方各負其責,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將真正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的市場機制建立起來。
日本農業問題專家今村奈良臣在研究中發現,日本農業生產的農產品與日本國民消費的農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價值差。這種價值差主要通過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等環節流向農村之外,因此,農業產業的增值收益未能留在農業生產者手中,制約了農民增收。以2005年為例,在日本食品產業的市場規模中,日本農林漁業生產者僅為13%,食品加工業、餐飲業和流通業的份額分別為33%、18%和34%。因此,今村奈良臣認為,通過鼓勵農業生產者搞多種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制造業、農產品和農資流通業等服務業以及農業旅游業,形成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完整鏈條,將流到城市等農村外部的就業崗位和附加值內部化,為農業生產者獲得更多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等環節以及農業旅游業的附加值創造條件,以此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發展活力。
中國與日本的產業發展和工業化道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借鑒日本經驗,壯大鄉村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在六次產業化上下足功夫,讓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據此,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首先應按照六次產業化的發展要求,認真實施 “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增加農產品的品牌收益。其次,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料、城市搞加工”的現有格局。第三,要認真貫徹落實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各方責任,深化改革。特別是要通過土地三權改革等舉措,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參股,分享六次產業化的收益。在調動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的同時,還要降低社會資本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成本和金融風險,最終實現六次產業化的乘數效應(1×2×3=6),實現“三農”產業致富奔小康。
另外,政府還要通過更加積極的財稅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市場力量參與到六次產業化進程中,出臺定向減免相關稅收優惠、加大政府補貼力度及信貸支持等措施,鼓勵民營資本和相關技術積極參與農村六次產業化發展,讓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