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消費品質量安全促進會第一屆第六次理事會在京舉行。據悉,促進會將在做好消費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和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針對消費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并重點遏制消費品測評亂象,對一些不規范的第三方測評活動惡意炒作、誤導消費者、增加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問題進行梳理、引導和規范,推動相關測評活動整合及自律,打造更好的消費品質量安全環境。(據《工人日報》)
近些年,國內涌現出多家第三方測評平臺,通過對產品測試評級,為消費者提供購物決策參考。但調查發現,目前第三方消費品測評機構或個人魚龍混雜,反而讓消費者不知所措。業內人士指出,民間消費品測評機構通過自立標準,給商品做評級、認證或推薦,是最容易變現的模式。
時下消費品測評亂象,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準入門檻。二是測評標準缺失。那么,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消費品測評機構究竟是什么組織?他們是民間自發組織還是官方組織?他們屬于什么行業,有沒有管理部門,有沒有統一的行業測評標準?誰賦予其消費品測評權?然而答案卻讓人吃驚!這些所謂的消費品測評機構都是自發組織的草臺班子,是無組織無領導無行業管理的“三無”班子,不過是掛靠單位,掛個測評牌子,以商業化變現為目的的所謂第三方消費測評機構,實則是商業化經營。
一些測評機構掛靠專業實驗室,以有償合作的方式購買“測評服務”和“測評報告”。他們沒有章法,沒有規范管理,沒有統一標準,而是自立章程,進行測評活動,根據給錢多少來測評消費品的質量和排名。結果,消費品測機構不僅沒有給消費者提供購物決策參考,甚至反倒會因“信息誤導”而為某些市場惡行推波助瀾。試想,這樣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第三方消費測評機構,眼中看的是錢,還有公平公正的消費品測評結果嗎?
遏制消費品測評亂象,當務之急是進行統一的依法規范管理,對消費品測評機構進行資格認證,實行準入制,有專門組織和行業管理,制定統一的消費品測評標準,讓消費品測評成為在法治的軌道下運行,有科學權威的測評資格,讓工作得到真正科學公正、群眾認可的評價。而不是雜亂無章,各行其是,為了收費賺錢牟利,誰都可以掛牌運營。所以有關部門應盡快通過立法形式,來規范消費品測評機構的管理,使其通過合法渠道獲取消費品測評權,通過資格認證,才能從事測評工作,否則如果讓其如此混亂下去,那么消費品測評只能是擾亂市場秩序,危害和誤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