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曝光在一家短視頻平臺上,一些擁有眾多粉絲和關注度的“網紅”代售“三無產品”,相關“抖商”通過刷單的形式創造虛假交易量,誤導消費者購買,致消費者利益受損。隨后,字節跳動旗下營銷服務品牌巨量引擎作出回應,表示已經第一時間下架違規商家和產品并進行處罰,同時,今后將繼續加強監管力度,保護消費者權益。
這些年,隨著短視頻的風靡,“抖商”群體迅速壯大,刷單、售假行為緊隨其后且屢禁不止。
中央財經大學大二學生吳林(化名)便是眾多受害消費者中的一位。吳林在某短視頻平臺上購買的產品十分豐富,從零食到日常生活用品均有涉及,每當看到視頻里推薦的各種“神器”,他便按耐不住,總想試試,“去角質啫喱、電動牙刷、小零食和無線耳機都買過”。
但購物的結果卻總是令他失望。在吳林購買的產品中,大部分都達不到其宣傳效果,但考慮到價格不是很高,他“湊合著就算了”,并沒有因為產品功能或廣告宣傳失實等問題過多追究商家。
前不久,吳林偶然刷到的一條短視頻,上面銷售無線耳機,他看完之后很是心動,就下單購買了。收到貨后,他才發現自己受騙了。簡陋的包裝里沒有任何操作提示說明,他按照常規操作多番嘗試都無法使用。氣憤之下,吳林想進行退貨,然而當他再一次打開購物頁面時,卻顯示購買耳機的店鋪已“查無此店”。雖然也有過投訴的念頭,但他也認清了現實,“店鋪都沒有了去哪里投訴?”
與吳林“輕率”購物不同,山東大學大一學生張芹(化名)則嚴謹很多。發現感興趣的商品后,她總是會多方對比,比如看一看商品的評論,在其它電商平臺搜索用戶的使用心得等,只有得到基本一致的好評,她才會放心購買。
但前不久的購物經歷,卻讓她感覺被好評“坑”了一把。經過多方比較后,張芹購買了一款被眾多“網紅”推薦的美白防曬噴霧,在推薦中,噴霧被反復強調有“一噴即白”的功效。
但事與愿違的是,使用過后,張芹發現皮膚“白是白了,但是就像刷上白涂料一樣假,并且使用卸妝水也不能完全洗干凈”。最關鍵的是,用了一天后,她的臉上竟然冒出了很多的紅疹子。就醫后,醫生告訴她,“是化妝品沒有洗干凈導致的皮膚過敏”。
事后,張芹又對著這款“網紅噴霧”上網搜了搜,才發現這款噴霧的生產廠家早在2018年就被廣州市環保局明令禁止繼續生產護膚類產品。吃了虧的張芹去找商家“理論”,商家卻對她“置之不理”,之后她又在產品推廣視頻下發出“這款產品不值得購買”的評論,也遭遇刪除。“想投訴也找不到渠道,不知道平臺能發揮什么作用。”張芹說。
對此,重慶大學網絡與大數據戰略研究院院長齊愛民表示,平臺缺乏系統化的電商機制,賣家售假、刷單行為就不可能得到遏制。
近些年,由于“粉絲經濟”“眼球經濟”的出現,賣家刷單成了一種普遍現象。“刷單可以營造一種電商平臺非常活躍、非常受歡迎的商業場景,對于短視頻這類新型社交電商來說更是如此。”齊愛民說,此前,傳統電商平臺經過多輪的整治,已經逐步走向正軌,而短視頻還是一個新的平臺,所以很多商家就會來“鉆空子”,這就導致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售假刷單的現象更為突出。
“若想要推動此類平臺健康發展,平臺方就必須對整個系統進行合規經營的監管,包括商家的貨物引入、廣告投放等。”齊愛民說,雖然短期看平臺投入成本會比較大,也會喪失部分“活躍度”,但從長遠看是有利于平臺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