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在創業板注冊制下已有18家首發公司完成新股發行,合計募集資金200多億元,正等待上市交易。這也意味著,創業板交易新規則即將啟用。
這18家首發上市公司分別來自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于專用設備制造、醫藥制造、文化藝術、汽車制造、生態保護等行業。從上市標準看,18家公司最近兩年均有盈利,且累計凈利潤都超過5000萬元。
據統計,目前深交所已受理創業板注冊制首發申請企業360余家,其中,有23家企業獲得證監會注冊通過,有18家企業已完成發行,有3家企業正在發行過程中,另有2家獲得注冊批文的公司開始啟動發行。此外,有16家企業已提交證監會注冊,有10家企業獲得上市委審核通過。
對于即將到來的創業板注冊制下首批企業上市,資深投行人士表示,不應太關注上市首日18只新股的表現,原創業板800多只已上市交易的老股才應該是關注的焦點。創業板改革的重大意義在于存量市場的改革。根據創業板交易相關規則,在創業板注冊制下,新上市股票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之后漲跌幅限制從目前的10%調整為20%。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除新股外,創業板800多只存量股票也將納入20%漲跌幅的交易范圍,這對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
從科創板首批上市情況來看,其首日交易頗為火爆,成交額突破485億元,全日平均漲幅為140%,換手率超77%。
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即將實施的創業板注冊制交易新規,特別是創業板股票漲跌幅的擴大,使操作難度增加,風險相應增大。因此,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應理性看待創業板,切忌盲目進場炒作。
理性看待創業板要求投資者具有充分的風險意識。創業板公司普遍規模較小,這決定了創業板股票人為炒作、投機的可能性較大。創業板股票漲跌幅從10%調整為20%,這對于創業板廣大中小股民風險承受能力的考驗是顯而易見的。
更為重要的是,創業板上市公司終止上市后,不再像主板上市公司那樣有“整理期”,退市后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而是一步到位直接退市。為了避免炒作“殼”資源,創業板將采用嚴格的退市標準,除了主板規定的退市標準外,創業板新增若干退市標準,包括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被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而未在規定時間內消除的;上市公司凈資產為負而未在規定時間內消除的;上市公司股票連續120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低于100萬股,限期內不能改善的等。一旦觸發其中一項退市條件,創業板上市公司就將面臨退市的命運。
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一步。我們不僅要理性看待創業板,還要看到其發展前景。監管部門明確,創業板定位于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并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創業板在具體發行標準上進一步提升了包容性,以更好地支持不同成長階段和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企業上市。隨著優質企業不斷上市,創業板的投資機會也會更多。
而創業板新規明確了對優質紅籌企業的支持,也將為創業板發展增添新動能。這將為大批科技創新型公司的上市鋪平道路,創業板市場必將培育出一批代表新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優質上市公司。
從投資機會來說,交易制度的改變還將激發800多家創業板存量上市公司的活力。優勝劣汰機制將使創業板個股不斷分化,頭部企業、優質公司將會吸引眾多資金追逐,同時也增加了股民的投資機會。
由此可見,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將改善和穩定市場預期,增強資本市場的吸引力,給投資者帶來信心及機會。投資者則應理性對待創業板,在抓住機會的同時,更要防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