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近日,澳大利亞情報部門人員悍然突擊搜查中國駐澳媒體記者住所,長時間盤問記者,強行扣押記者電腦、手機等,并要求記者不得對外報道搜查情況。
有專家就此事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澳方以可能違反澳反干預法等“莫須有”的名義悍然侵犯中國在澳媒體記者和機構正當合法權益,嚴重干擾中澳正常交往和人文交流,毒化了兩國關系,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
事實上,根據《環球時報》記者的梳理,澳大利亞在“新聞自由”上一直奉行雙重標準,甚至將黑手伸向本國媒體。2019年10月21日,澳大利亞主流媒體出現罕見大團結,頭版齊齊“開天窗”。澳主要報紙紛紛涂黑頭版文字,抗議政府的新聞限制措施。2019年6月5日,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悉尼總部和《每日電訊報》一名女記者住所遭警方“突襲”檢查。澳廣播公司此前報道澳軍特種部隊在阿富汗殺害平民涉戰爭罪。《每日電訊報》記者報道了澳政府試圖大規模監聽本國公民。外界普遍認為他們成為警方“突襲”目標是“因言獲罪”。事件引發澳新聞工作者集體抗議。
此外,在過去約20年中,澳大利亞通過了60多個法條限制“新聞自由”。抗議者認為這威脅到調查新聞的開展,損害公眾知情權。
“澳大利亞一向標榜其所謂‘新聞自由’,本應尊重記者、保護他們的采訪報道權,現實卻大相徑庭。澳大利亞已急不可耐,親手撕下了自身所謂‘新聞自由’的虛偽面紗,真面目暴露無遺。”該專家表示。
延伸閱讀:
外交部:澳大利亞一些人似乎被傳染上了對華恐懼和臆想“偏執癥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9月1日表示,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澳大利亞一些人似乎被傳染上了對華恐懼和臆想“偏執癥”,中方希望澳大利亞能夠奉行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對華政策。
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報道,澳大利亞政府將調查外國對澳大利亞大學的干預,以及中國如何招募學者參加“千人計劃”。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有關報道需要核實。”華春瑩說,中方一貫堅持在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系。干涉他國內政從來不是中國外交的“基因”。“作為美國的親密盟友,澳大利亞一些人、一些勢力近一段時期以來似乎被傳染上了對華恐懼和臆想‘偏執癥’,給中澳之間正常的學術交流與人員往來扣上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澳方真想對外國干預做一些認真嚴肅的調查,我想,線索還是很多的。”華春瑩說,近日媒體多次披露澳國內一些反華調門很高的機構和個人一直在接受美國政府資助,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據澳方人士披露,這個機構長期接受來自美國政府和軍火商的經費支持。此外,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澳大利亞政府為發展澳中兩國關系而成立的外事機構——“澳中關系國家基金會”居然有兩人受美國國務院資助。“這一事實非常能說明問題,也非常令人深思。”
華春瑩說,在過去20年里,中澳雙邊貿易額從不到100億澳元增長到去年的2350億澳元,已有超過12000家澳大利亞企業在華設立了分支機構。中國赴澳大利亞留學生去年達到近23萬人。另外,每年赴澳大利亞旅游的中國游客達140多萬。中國連續11年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現在已經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際學生和游客的來源。更加具有長遠意義的是,中澳兩國大學合作論文的數量、以及前1%論文的引用率名列前茅,中國是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科學研究合作伙伴。“這也是事實,應該發人深省。”
“澳大利亞有一句諺語,‘盯著太陽就不會被陰影困擾’,我想現在也到了這樣一個時刻。”華春瑩說,“我們希望澳大利亞政府、政治家,以及更多理性客觀的人士都能迎著太陽,盯著中澳關系光明的未來,而不要盯著烏云,被陰影所困擾。希望澳大利亞能夠奉行建設性的、而不是破壞性的對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