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明顯加大。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委員張芳在第八屆投融會開幕式上透露,截止到7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40.83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0.62%。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3.91萬億元,比年初增長49.2%,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0.4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持續下降。“1-7月,全國銀行業新發普惠型小微企業平均貸款的利率為5.93%,較去年全年平均利率水平下降0.77個百分點。其中五大銀行新發放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為4.25%,較好地體現了降停本頭雁的作用。”張芳說。
除了金融機構,多部門還采取措施,引導融資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工信部要求,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流向中小微企業。推動產業政策與金融政策銜接,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進一步加強對重點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及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副局長王海林表示:“引導金融資源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傾斜,進一步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作用,引導創投機構投早、投小、投長期,撬動社會資本聚集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上來。”
不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業內期待接下來充分發揮信用建設對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銀保監會曾發布《關于深入開展“信易貸”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通知》,專門提出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查詢機制,和中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記者從本屆投融會了解到,目前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完備,這對破解信息不對稱等難題和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托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廣泛歸集與融資授信密切相關的納稅、社保、住房公積金、水電氣費等信用信息。同金融機構充分共享,降低金融機構盡調成本,提高信用評價準確性。
而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看來,當前廣大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不僅僅是市場疲軟,資金不足,更重要的是向數字化轉型的內生動力不足,實現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的辦法不多。因此,擁抱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加快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才能實現企業穩定長久發展。“在當前經濟環境下,增強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韌性、創新力,鼓勵更多的中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求生存,求發展,并且以此來推動國家的經濟轉型,這是我國未來一個歷史時期的重要任務。”李子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