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0月21日(星期三)新聞發布會,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介紹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以下是發布會文字實錄: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水平,請問“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有哪些明顯的變化?特別是在高端人才培養還有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有哪些進展?
科學技術部戰略規劃司司長許倞:“十三五”期間,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科技創新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我想可以從四個方面理解。
科技人才結構更加優化。人才是第一資源,“十三五”期間,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增加了100萬人年。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5年的48.5人年提高到2019年的62.0人年。通過深入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人才計劃,強化了在重大科技任務攻關中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加強對青年人才培養,專門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計劃項目中,設立35歲以下青年科學家項目。人才結構更加優化,涌現出一批世界頂尖科技人才。國際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含港澳)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從2015年的168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735人次,增加了3.4倍。科學研究成果在國際社會影響力顯著提升。2019年高被引論文數為30755篇,比2015年翻一番,占世界高被引論文數20%,位列世界第二位。一批優秀科學家榮獲地理學的維加獎、物理學的菲列茲獎,以及化學領域的亞瑟·科普學者獎等國際重要獎項。
第二,在基地平臺方面,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基地加快建設布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為我們國家科學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強化,這也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2019年,有507家中國企業入圍國際組織認定的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這507家企業集中在無人機、電子商務、云計算、人工智能、移動通信等現代高新技術領域,2019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22.5萬家,比2015年增長了1.8倍。企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我國的國際PCT專利申請量從2015年的3萬件,增加到2019年的5.9萬件,躍居世界第一。企業的成長也離不開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過去的五年,科技金融快速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強大的外部資源,剛才提到上市公司,截止到10月14日,我國已有183家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占173家,資本市場與科技企業形成了良性互動和相互支持。
最后,區域創新高地加快形成。尤其過去的“十三五”,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近期又開始啟動成渝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有一個評估,中國有17個區域進入全球創新集群百強,其中,粵港澳灣區、北京、上海進入全球創新集群前10位,這都是我國“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總體能力提升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