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和成都這兩個城市,迎來了重磅政策利好。
該政策不僅鞏固了成渝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第四極的存在,并且在雙循環背景下,作為中國的戰略大后方,成都和重慶邁上了新的歷史潮頭。
事情的起因,還是得從10月16日的政治局會議說起,會議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并明確提到:
當前我國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這些話的份量已經講得足夠重了,用幾個詞概括:“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實現雙循環的重要主體”、“科技創新前沿”。
成渝雙城記的提出,雖然目前還看不到頂層設計的全貌,但已能夠窺見頂風開船的勇氣和主動求變的前瞻性,這是一種戰略性的存在。
01
成渝經濟圈站上時代潮頭
向世界級城市群看齊
如果你有留意之前的相關文件對成渝地區的描述,你就會發現,這次的政策利好相比去年1月的時候,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今年1月的重要會議中,成渝雙城經濟圈被定位為“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這一次,成渝雙城經濟圈則被定位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從西部地區的高質量增長極,到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標志的是成渝經濟圈開始向長三角、大灣區、京津冀這國內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看齊。
在被稱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樣的特殊時期,重慶、成都共同承擔起了新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戰略大后方的代表,為全面推進深化改革和全面擴大開放做出貢獻。
總體看來,此次成渝的政策利好,將給該區域帶來三大實質性利好:人才及資本吸引、充分融合、領先優勢。
1、人才及資本吸引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經濟圈用全國2.8%的土地聚集了約18%的人口,貢獻了約38%的GDP,而整個西部地區占據71%的國土面積,GDP僅占全國的20%左右。
顯然無論是從人口分布還是經濟拉動來看,廣袤的西部地區都有極大的上升空間,而成渝經濟圈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作為一臺強勁的經濟拉動“引擎機”為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將繼續提升成都、重慶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對人才、資本的吸引力都將明顯提升,進而對房地產投資、置業需求等帶來明顯利好。
2、充分融合
成都和重慶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要素資源的融合,第二個是公積金的一體化。
要素資源的融合,表現在成渝兩城之間的行政壁壘明顯減弱。根據學屆研究表明,在2004到2013年間,成都和重慶的產業同質化競爭相當明顯。但到2019年,這種現象已發生明顯變化,如成都、重慶第二產業的區位熵分別為0.79和1.03,重慶的第二產業更具優勢,集聚度更高;成都的第三產業在全國來說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區位熵達到1.21,成都和重慶已經能夠形成產業互補。
另一個充分融合的信號,是重慶和成都實現公積金的一體化。雙城經濟圈公積金一體化后,對經濟圈的購房者而言將更為便利,一些異地繳納公積金的購房者,也可以較好提取公積金和進行公積金的貸款,有助于促進兩地房地產交易市場的活躍。
雙城經濟圈“1123”交通圈打造、公交地鐵“一卡通”等政策推進,也將進一步拉近兩地的空間距離,利于兩地融合發展。
3、領先優勢
對于成渝兩地的企業來說,抓住這一特殊的政策性利好,將幫助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者殺出重圍,取得領先優勢。
對深耕成渝地區的房企來說,更是如此。目前整個地產行業已進入白銀時代,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這些企業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而此次的政策,對房企來說就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可以預料,未來房企在成渝兩地的布局將更聚焦到成都和重慶的主城區或兩地通勤的關鍵節點,以發揮極化效應。
02
金科持續深耕成渝經濟圈
迎來歷史新機遇
洞悉我國城市發展軌跡的人都清楚,城市的發展從來都少不了政策的主導。
1979年確定了中國的發展方向:向東、向大海。中國經濟隨后開啟了長達40年的黃金期,GDP年均增速超9%,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東部沿海增長極。
現如今,成渝地區被命運之神選中,擔當歷史重任。這對在對于在成渝地區深耕的企業來說,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換句話說,誰能抓住成渝地區的政策性利好,就等同于把握住了引領城市崛起的時代機遇,這將是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可多得的機會。
于重慶市最大的民營企業金科而言,天時地利人和,更是企業再度跨越前進的重要契機!
?1、深耕成渝,金科屢獲市場高度認可
金科自1998年在重慶成立以來,一直把重慶當做大本營,在重慶發家并不斷發展壯大,最終業務遍及全國。根據9月份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金科集團排名第23位,在重慶民企中位居第一。
克而瑞監測顯示,2019年金科在大重慶主力項目共計119個,其中主城56個,區縣63個,主城和區縣業績構成相對均衡。2019年,金科在大重慶權益銷售金額達501.49億元,位居大重慶房企銷售排行榜第一名,拉開第二名183.39億。
如果算復合增長率的話,從2017年到2019年金科在大重慶的年均符合增長率達25.98%,從2017年的首破300億到穩步跨過500億量級房企門檻,金科用高速增長的業績成就了其在重慶的“霸主”地位。
金科不光在重慶深耕顯著,在重慶之外的四川,同樣取得了卓越成效。從2007年首進成都,推出在川壹號作品——金科壹城開始至今,金科已先后進駐了成都、內江、遂寧、南充、宜賓、攀枝花、雅安、瀘州、德陽、資陽、廣安、達州等12個城市,落地開發59個項目。
2019年,金科川陜區域銷售規模突破180億元,銷售套數近2萬套,穩居四川房企前10強。
2、創新金科,持續為成渝打造項目標桿
而迅猛發展的金科,也給成渝等多地帶來了不一樣的極致表現,通過不斷優化產品,為市場打造了一座又一座人居新標桿。
“在重慶,買金科房”成為了人們的共識。2019年,金科新產品線項目金科?集美嘉悅就成為重慶北碚區蔡家板塊銷冠,金科金輝?美院銷售金額排名板塊第2,企業項目在蔡家板塊市場占有率達29.38%。
在成渝等多地,金科產品一直有“匠工精品”的標簽。無論是高層、洋房還是別墅,處處都能看出金科的獨具匠心。
如果把時間線再拉長一點,那么金科這種對于產品的極致專注度,將更為明顯,22年來,金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推動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
從最初的中華坊,到東方王榭、東方大院、東方王府等一系列東方產品出現,再到“三系一核”的瓊華、博翠、集美三大產品系,金科創新重塑東方人居美學產品。2019年3月,基于對未來建筑的系統思考,金科再提出產品新內核——“生命建筑”,以智慧體、有機體和基因體給予建筑以生命,從而讓金科產品在市場上具有了更鮮明的標簽。
從以原生態的造園手法來營造園林景觀,到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文化下的審美差異因地制宜,呈現豐富的美學意境;從“傳統單一的房地產開發商”轉型升級為“美好生活服務商”,以“地產+服務”的模式回饋客戶;再到民生地產開發、科技地產投資運營、生活服務、文化旅游康養等相關多元化產業四位一體協同發展。
金科,一路創新求變。
用一句話概括:這些年來,金科不斷完善自身業務布局,通過對產品及服務的極致追求,都是對川渝市場最好的回饋,及企業競爭力最好的體現。
3、全國看川渝,川渝看金科
這一次國家重點建設成都和重慶的目的,其實也十分明顯:
第一,在“國內大循環時代”,“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戰略大后方地位得到提升,成渝地區的穩步發展,有利于國內實現“多點開花”和均衡發展。
第二,從匯聚的資金總量來看,成都和重慶分別位列全國的第六和第七,甚至超過了南京、蘇州、天津這樣的沿海大城市,成渝自身實力能夠受得起政策性利好的襯托。
所以此次成渝的政策性利好,簡單概括的話:就是要讓成渝地區成為國內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而在成渝地區金科是當之無愧的“霸主”,無論是深耕時間的長度,還是業務與產品布局的廣度,金科都有其核心優勢。
近年來,金科以“四位一體協同發展”為主要戰略方向,堅持“二三線為主,一四線為輔”的拿地策略,深耕成渝兩地效果愈加明顯。在打造成渝雙城經濟圈背景下,金科的明顯優勢便在于,率先完成了成渝地區的戰略布局,土地儲備及可售貨源充足。
根據金科的2020年半年報數據顯示,金科股份總可售面積超7400萬平方米,其中,重慶、四川為代表的西南地區作為公司的基本盤,土儲占比超41%。重慶、西南地區(不含重慶)可售資源占比分別達25.11%、15.89%。
貨值的充足,以及在成渝的持續深耕,將使得金科更具備先發優勢。畢竟,房地產不像其他行業,具備較長的開發周期,而且前期的布局十分關鍵。就如現在的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核心地段,如果前期沒完成布局,到后期再進駐拿地是十分困難的。
現如今,成渝兩地又到了新的發展潮頭。成渝經濟圈,將起到承擔國家戰略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作用。在這樣的特殊歷史時間,無論對城市、企業還是個體而言,都別具意義。
對金科來說,更是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