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影響,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從春季推遲到11月。面對一場深刻的全球變革,面對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由此產生的經濟動蕩,海外政商研人士表示,世界經濟復蘇不能誤入封閉孤立的歧途,全球性挑戰要用全球性的辦法來解決。海外人士還高度評價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并為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建言獻策。
世界經濟面臨持續沖擊
在11月11日開始的為期三天的論壇上,多家國際機構和跨國企業的嘉賓對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困難做出了分析。嘉賓們認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世界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在部分地區尤為嚴重。在經濟受到沖擊的同時,全球價值鏈、全球化等也遭到了疫情和人為帶來的威脅。
世界銀行運營常務副行長阿克塞爾·托森伯格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給世界經濟留下深深的傷痕。根據世界銀行6月份的估計,預計今年整個世界經濟將收縮5.2%,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對最貧窮的地區、最貧窮的人口打擊最大,估計到2021年會有多達1.5億人重新陷入極端貧困。面對第二波感染,發達經濟體經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就開始顯現的債務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副秘書長河野正道也表示,根據經合組織最新的中期經濟展望,今年全球GDP可能會下跌4.5%,許多經濟體可能要到2022年才能恢復到2019年的產出水平。全球貿易在2020年上半年也大幅度下跌超過15%,就業市場也因為經濟活動比較低迷,以及產業和企業的停產、停工受到嚴重的干擾。
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夏杰思在發言中說,商界和政界的人士從今年3月以來都感受到,在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受到了影響,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動蕩。在全球價值鏈方面它的影響也被放大,讓全球化遭受了新的質疑。新冠肺炎疫情是人類近十年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論壇外方主席、IBM公司董事長羅睿蘭分析了讓世界與中國脫鉤這一做法可能造成的危害。她分析說,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脫鉤將造成巨大的經濟代價。根據相關的測算,脫鉤可能會造成低效的供應鏈、扭曲供應關系,在未來五年里這種反向激勵會浪費全球1萬億美元資金,破壞各機構所依賴的體系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在科技行業的緊張關系出現后,金融、銀行體系也進行脫鉤,會對世界經濟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
全球合作是唯一出路
面對巨大的挑戰,海外人士不約而同地表示,通過前一階段的防疫抗疫和振興經濟的努力,要解決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突發沖擊帶來的全球性挑戰,全球對話和合作才是彌合分歧的解決方法,全球的商界包括政界要能夠在國際合作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
羅睿蘭表示,全球的挑戰必須要通過全球合作才能應對。如果能夠放下恐懼,不關閉共同合作的大門,就可以實現很多成功。在國際貿易、疫苗研究、技術標準、推進氣候變化方面的國際合作都很重要。合作和經濟一體化有非常巨大的正能量,它不僅提供市場穩定,而且能讓世界更加安全和和平。
聯合國副秘書長法布里奇奧·霍克希爾德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體制的脆弱性。各國應該把分歧放在一邊,不能讓競爭成為一種自然秩序。一份調查顯示,全球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重要。要采取行動,讓國際合作更加有效,更能適應目前面對的挑戰。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名譽聯合主席,美國前財政部長羅伯特·魯賓指出,要按照國際規則、國際最佳實踐來推進貿易等關系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好地合作。如果在疫情上不合作,會對經濟造成影響。要在合作的過程中構建信任,要以建設性的應對代替競爭性的應對。
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總裁、首席執行官阿敏·納瑟爾從國際能源體系的建設分析了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在他看來,2020年對所有人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性,疫情提醒國際社會面臨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即需要可靠、價格合理、可持續的能源體系,來促進經濟繁榮,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為了建設這樣的體系,需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愿景和確定可行的路徑。他表示,中國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及中國力爭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與沙特產生了非常清晰的共鳴。這些戰略和目標與沙特愿景2030,以及沙特最近在20國能源部長會上擁護的循環碳經濟戰略有非常高度的契合。中國沙特存在廣闊的合作前景。
輝瑞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艾伯樂則從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證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應對疫情單靠一家公司,一套治療方法是不夠的。輝瑞也支持中國的2030目標。
抓住科技創新機遇
此次疫情雖然讓各國經濟陷入衰退,但是也讓世界在疫情變局中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未來復蘇的機遇所在。綠色、可持續、數字化是海外人士普遍認同的世界經濟復蘇的方向。
在夏杰思看來,疫情并沒有阻擋創新的腳步,實際上反而讓各方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創新,創新和技術正在幫助人類在這場危機應對中站穩腳跟,以一些全新的方式來相互交流和連接,并催生了一些新的數字經濟的模式,推動了新的科技趨勢。
高通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表示,培育新的經濟發展機遇和社會驅動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5G。應對各國普遍關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創新。他說,今年數字鴻溝導致的網絡連接差異性正不斷凸顯。他相信,5G將會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我們現在需要確保強勁有韌性、綠色、包容的經濟復蘇,并且用這個復蘇作為一個契機,通過共同的努力來重建更美好的未來。”
戴姆勒集團董事長康林松認為,保持創新體系的開放性,對所有國家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戴姆勒將在智能網聯汽車的標準法規制定和協調等相關議題方面繼續加大國際合作。
中國為復蘇作出貢獻
從海外機構到海外企業,都看到了中國在經歷幾十年快速發展后,正在從追求數量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他們贊揚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將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藍圖。
海外機構和企業都提出了未來和中國的合作計劃。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艾哈邁德·賽義德就表示愿意繼續和中國開展富有成效的合作。他還介紹了亞行和中國的地方政府在加強地方機制和機構的改革方面以及綠色發展方面的合作。很多跨國企業則從各自的業務角度和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展現了和中國加強合作的愿景。
海外人士還十分看好中國在創新經濟中的潛力。
康林松表示,中國在技術創新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電氣化和智能網聯領域。“十四五”期間,中國在包括5G、人工智能、充電設施等新基建領域的投入,將為產業轉型和技術變革持續注入新動力。
阿克塞爾·托森伯格預計,中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將有可能是由知識而非資本來加以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