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各大購物狂歡節,人們不再把目光單純投向商品價格和質量,而是更加關注電商售前售后服務的質量水平。據了解,當前“人工服務答非所問”“百般推諉甚至耍無賴”“動則慫恿退貨毫無誠意”“處理問題效率低下”等現象已成為影響人們網購體驗的主要因素。商家唯有打破“只要性價比夠高不愁沒客戶”的心態,讓服務更走心,才能做大品牌。
售前服務比價格更能影響消費者決策。當你買日常食品時當然不需要咨詢太多,但在購買家用電器、裝修建材等商品時,不同的規格、尺寸、功能,每一個細節都需要了解清楚,如果客服能耐心有針對性地解決各類疑問,將增強消費者對商家的信心并最終導向下單訂購。但現實中一些網店的客服,對商品功能不甚了解,也不仔細閱讀顧客的問題,頻頻出現模式化答非所問的回復,不禁讓消費者一臉尷尬。消費者售前咨詢感受不到尊重,問題得不到解決,價格再實惠也不可能購買其商品。
售后服務決定消費者的獲得感。一個完整的交易流程包括售前、下單、到貨、售后,一些商家誤以為只要商品賣出,顧客收貨就算了事。但事實上,很多投訴往往發生在售后環節。這也充分說明售后在交易流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往往一個品牌售后質量最容易形成口碑,那些售后服務得到好評的品牌往往更能得到消費者青睞。今年購物節一些商家的售后遭到吐槽,一些商品質量雖然沒有大問題,可能因為存在一些瑕疵,或交易過程出現了誤差,本可以低成本解決的問題,只因商家對消費者愛答不理打太極,最終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并申請退貨退款。雖說退貨退款消費者看似沒有損失,但為了買這個商品消費者可能研究了很長時間,甚至可能是凌晨起床秒殺,退貨在情感上對消費者造成了極大的傷害。這也必然讓消費者獲得感全無。
商家服務應當既講原則也講人情。雖說并非所有購物糾紛都是商家的責任,也存在一些顧客吹毛求疵甚至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現象,但大多數顧客還是誠心購買的。商家要做好服務就必須讀懂消費者心理。
服務看似虛無縹緲,實際上都是很實在的工作。服務看似細枝末節,卻決定消費者體驗。其實服務的提升并不復雜,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誠意,多一點換位思考,就能讓消費者體驗感得到質的提升。
(伏 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