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貌街區是悠久的城市歷史見證。“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是寫的重慶哪個古鎮,你知道嗎?
昨日,市規劃局、市勘測院發布第六個傳統風貌街區手繪圖——巴南木洞古鎮,這里曾是川東四大名鎮之一,因“洞出神木”而名滿天下。
木洞古鎮地處長江明月峽要津,位于巴南區東北部,東靠雙河口鎮、豐盛鎮,南連東溫泉鎮、二圣鎮,西與南岸廣陽、迎龍毗鄰,北臨長江。
相傳因明代在此建禹王廟,所需木材從鎮以西約500米的石洞中取出,而得名“木洞”。
木洞是重慶主城區最老的場鎮之一,宋代以來是重慶府巴縣與涪州(涪陵)間陸路交通要道,是連接川黔的重要集散地,為重要的水碼頭。
明清以來,木洞鎮成為川峽名鎮之一。
碼頭興盛、商貿發達,木洞古鎮曾為長江下游水路進出重慶的第一驛站,是南來北往商賈、名士必經之道。自古以來,以木洞為題的詩、詞、歌、賦屢見不鮮。
據《重慶通史》記載:唐朝大詩人王維途經巴峽(今明月峽)路過木洞時,寫下“水國舟中市,山橋樹杪行”的詩句,感嘆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況。
明清以來,木洞因“五方雜處,百貨交通,賈舶行舟”,成為繁盛的川渝名鎮之一。
歷史上,木洞鎮曾幾次更名,但最終恢復。
木洞鎮人杰地靈、人才輩出,先后涌現出革命先驅楊滄白、紅巖英烈何敬平、新中國第一位首任女大使丁雪松,以及川劇名家沈鐵梅等優秀兒女。現在,一些名人舊居依然在木洞古鎮。
■縱深
木洞輝煌300年又沉寂30年
如今即將重生
時代變遷,木洞輝煌了300年。隨著長江航運的蕭條,木洞又沉寂了30年。
市規劃局專家介紹,隨著沿江高速的暢通,麻柳園區的建設,中壩島、桃花島的開發,傳統風貌區保護性修繕,如今的木洞日新月異,成為木洞老鎮重生的一個契機。
從留住老街記憶,延續老街歷史,傳承老街文化的角度,使木洞“水上漂”豆花、木洞蜜棗、木洞油酥鴨、木洞土酒等具有木洞特色的傳統老字號飲食得以發展,廣集天下之貨,匯集八方來客,重聚木洞昔日的商氣人氣。
來看看這些手繪圖,在凝固的歷史坡坎、青磚黛瓦間,找尋木洞傳統風貌區的舊時光和新傳續。
福音堂
福音堂,位于解放路107號,面闊16米,進深38米,占地面積608平方米。是一處清末修建的民居,后來被改為基督教教會的活動場所。
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長方形,為四合院布局,現僅存一部分。懸山式小青瓦屋頂,穿斗式木構架,外墻有青磚灌斗墻圍合,內部是木板或竹編隔斷,褐色粘土夯實地面,青砂石砌筑房基。廂房一側保留有有少量檻窗,天井內鋪青石板,有“錢紋”漏水孔。現新修一鋼筋水泥結構新教堂。
萬壽宮
萬壽宮,位于木洞鎮中壩村6社。萬壽宮坐西向東,四合院布局,平面呈長方形。正殿三重檐歇山式灰塑筒瓦頂,前殿為二重檐,小青瓦屋面,灰塑脊飾,正脊兩端飾魚龍吻,脊正中為寶瓶式中花。平面出前檐廊,其屋面與前二重檐相連,構成寬敞的前檐回廊。抬梁式木構架,大木構架各檁均施隨檁枋,五架梁正中施駝峰。隨檁枋下有“大明天順三年葵酉仲秋月重修建旦立”題記。
殿內施平棋,約0.8米見方的方格,僅保存枋格子,枋心無一存在。青石覆盆式十二棱盤龍座,石礎上分別刻有“萬、壽、宮”幾個大字。廂房穿斗式構架,小青瓦屋面。
五層坎
五層坎位于木洞水溝街街頭,周圍原有建筑破損嚴重且部分原有建筑已為廢墟。按照真實性復原原則,對破損嚴重且風貌較差的建筑,在保留其具備風貌價值符號的前提下,按照傳統風貌建筑標準在原址進行整治。從風貌上保留了原有五層坎原有的臺地、高差景觀和建筑材質,重塑了木洞老街的特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