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重慶市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首批項目簽約舉行。同時,“191”高校協同創新聯盟首次在重慶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12所知名高校攜77項科技成果來渝進行項目推介及成果路演,當天有40余項目簽訂了意向合作協議。
專項行動首批項目簽約 同濟大學研究院落戶重慶
簽約儀式上,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了全面創新戰略合作協議。
同濟大學與重慶市科委、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簽訂了《共建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合作協議》;同濟大學還與重慶科技金融集團簽訂了雙方共建首期10億元規模《重慶同濟科技創新基金協議》。
“這將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創新資源,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合作模式,將優質科研項目和成果推向市場,并為同濟大學重慶研究院的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同濟大學工程與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雷說。
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與重慶理工大學簽訂了《共建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協議》。雙方的合作將聚焦智能交通、新材料、物聯網、人工智能等9大領域,聯合發起組建軍民融合新型高端研發機構。
此外,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與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簽訂了《共建新型高端研發機構協議》,中國兵器科學研究院與重慶科技金融集團簽訂了雙方牽頭共建首期10億元規模、目標100億元規模的《軍民融合創投基金協議》。
高端研發機構經認定 五年最高支持5000萬元
這是重慶市與知名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的首批項目簽約。當天,市科委還召開了重慶市科技創新合作座談會。會上,通報了重慶市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有關情況。到2020年,力爭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各100家,以多種模式落戶重慶,最高支持額度達5000萬元。
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科技創新工作成效明顯,但仍有明顯短板,特別是高端平臺較少,如國家級大院大所、重點高校較少,使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較為困難、申報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能力明顯偏弱等。
該負責人表示,與知名院校開展技術創新合作專項行動是我市引進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的實踐探索。具體來講,專項行動將以智能化為引領,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圍繞先進制造、互聯網、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保、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建設一批創新平臺。
根據引進建設科技平臺的類別和規模,實行分類激勵。如對引進設立的新型高端研發機構經認定后,引進項目落地時給予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助,從認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次年起,連續四年給予研發專項支持,每年資助經費不超過1000萬元,五年支持額度最高可達5000萬元。此外,對引進建設的聯合研發基地(中心)、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心)、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經認定后給予不同額度的政策激勵,主要用于科研和成果轉化。
目前,我市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渝北區、江津區等已出臺了相關引進和培育科技創新平臺的系列激勵政策。
77項科技成果現場找“婆家” 當日40余項目簽意向合作協議
當天,“191”高校協同創新聯盟也首次在重慶舉辦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12所知名高校攜77項科技成果來渝進行項目推介及成果路演。
據介紹,“191”協同創新聯盟,是圍繞地方和大型骨干企業的創新驅動發展需求,聯合9所以理工科見長的985工程大學組成的卓越大學聯盟高校。
此次對接會由重慶市科委、兩江新區管委會、同濟大學、重慶大學共同主辦,作為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項重要舉措。
此次對接會共邀請到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等市外12所知名高校的80余名專家教授,攜帶77項科技成果來渝進行項目推介及成果路演,主要涉及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交通、環境工程、城市管理等10余個領域。
對接會上,重慶新益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重科院中科云仿有限公司、重慶市長壽區老陳菜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重慶工商大學環境與資源研究院、中煤科工集團、兩江創業六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在渝企業與參加對接會的40余個項目簽訂了意向合作協議。
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項目的簽約將共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更好地服務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助推西部創新中心建設。
此次活動期間,來渝的市外高校專家還赴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等園區實地考察重點企業,幫助企業解決一些技術難關,深化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