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開幕式現場 重慶交通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合影 重慶交通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12月26日9時30分訊(何婷)智能化時代,如何利用交通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緩解山地城市交通擁堵、提升智能交通建設水平?
23日-24日,由重慶交通大學主辦,重慶市交通委員會、重慶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總隊、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協辦,山地城市交通發展學術論壇暨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在重慶交通大學舉行。
來自全國13位特邀專家、29家企事業單位以及重慶交通大學專家學者代表,共計200余人齊聚一堂,圍繞山地城市交通問題、發展思路、方法技術等方面,探討智能交通控制、交通數據分析和交通行為規律及交通創新發展等問題。
城市交通擁堵成因復雜 綜合治理需多管齊下
隨著城市空間拓展、車輛高速增長,城市交通擁堵加劇、矛盾突出,如何緩解擁堵問題,與會專家各抒己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
東南大學王煒教授,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是快速城鎮化、出行機動化引發的城市交通結構轉型,導致的城市交通系統供需失衡。提出應建設以公交為主體、自行車、小汽車、步行等協同的綜合交通體系,城市綜合交通系統整體優化必須把握好“規劃引領、系統協同、科技創新”三個關鍵措施。
清華大學陸化普教授,針對重慶交通局部職住關系不均衡、過江穿山道路瓶頸突出、公交系統分擔率低、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借鑒國外交通治理的成功經驗提出,要積極調整用地、推進混合用地,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提供高品質的步行通行環境,優化道路設施、打通道路瓶頸,科學停車供給、合理引導需求,系統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規范交通行為等7個破解重慶交通擁堵治理對策,打造重慶的立體交通。
浙江大學王殿海教授,以“調控需求”為核心,提出了廣義城市交通控制:信號控制,通過提高交通流運行效率緩解擁堵;行為控制,通過提供出行效率避免交通擁堵;結構控制,通過提高設施利用效率解決交通擁堵。
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首席專家韓直研究員認為,應該從規劃、管理和建設三個方面著手,加強感知預警、信息共享、智能決策、快速處治等力度,運用智能交通技術來解決擁堵問題。
山地城市交通系統與安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重慶交通大學蔡曉禹教授認為,對于重慶這種山地城市,交通擁堵的根本原因不僅因為車輛發展快,還因為地形地貌、產業布局發展等原因,突出表現在過江穿山道路關鍵節點擁堵和潮汐交通等突出問題,并提出了從交通需求管理、核心區軌道線網加密、地面公交路權保障、中心區路網優化、智能交通管控、停車系統優化等六方面進行綜合施策。
重慶交通大學劉偉教授,針對交織區提出了定向車道的通行方案,他談到,定向車道在全國交通管理中尚屬首創,目前重慶市已有兩條定向車道,實際效果可觀,未來將繼續實施定向車道,改善通行秩序。
交通基礎設施走向智能化
智能交通系統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發展方向,除了汽車本身的科技配置智能化之外,道路、指示燈、停車場等基建設施也將走上智能化進程。
針對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杜豫川教授,介紹了泛在感知和路云等智能技術在基礎設施上的應用,自動報警的安全護欄系統、智能安全護欄系統、橋梁安全防護系統,以及會識別環境變化的視頻系統、會“自我體檢”的路面等應用,為智能交通建設提出了新思路。
針對交通管理科技信息化發展思路,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長君教授從方法論入手,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新體系構想,該構想主要應用于交通事故調查、交通事故分析、交通事故處理、交通安全改善等。
此外,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周濤教授級高工、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副院長高志剛、重慶市公安局王世彬等專家圍繞交通大數據的探索和實踐,分別進行了論述。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強和重點實驗室共建單位、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瞄準目前交通擁堵的熱點、痛點問題,共同對全市交通大數據進行深度挖掘,運用更精準、更精細、更智能的科學手段,制定交通緩堵的綜合解決方案。”蔡曉禹表示,為了破解重慶堵車難題,該校與重慶市交通規劃研究院、重慶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總隊共建了重慶市科委重點實驗室——山地城市交通系統與安全實驗室,成立以來,在山地城市交通系統規劃與管理、交通信息與智能控制、交通安全防控與預警、人車路協同駕駛行為等方面研究取得了眾多成果,接下來將重點對交通擁堵機理、共性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提升城市交通通道的智能化信號協調控制、交通安全聯動預警等工程應用技術水平,立足重慶、服務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