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剛剛過去,哪些重要事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1月3日,在重慶市規劃局指導下,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重慶地理學學會地理文化與科普專業委員會、重慶地理地圖書店聯合發布《2017重慶十大地理新聞地圖》,一圖呈現上述部門聯合評選的2017年發生在重慶的十大地理事件。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云陽普安鄉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等均入選其中。
1、重慶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
2017年4月1日上午,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重慶自貿試驗區實施范圍達119.98平方公里,涵蓋兩江、西永、果園港3個片區。重慶自貿試驗區獲批揭牌,標志著重慶開放發展步入了新的里程,為我市發揮好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作用,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2、云陽普安鄉發現世界級恐龍化石群
2017年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鑒定,云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通過搶救性發掘,目前已形成長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龍化石墻”。該化石群是重慶地區首個具有較高生物多樣性的恐龍化石群,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也已超過了重慶所有區縣歷年發現的總和。
3、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
2017年8月29日,歷時5年建設的江北國際機場T3A航站樓和第三跑道正式投入使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成為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第一座擁有3座航站樓、實現3條跑道同時運行的機場,旅客吞吐能力也比原來提升3倍,對于我市加快建設國際航空樞紐、打造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內陸開放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公報》公布
2017年9月18日,由市規劃局、市統計局、市國土房管局、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了《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公報》。該公報為歷時3年多的重慶市第一次地理國情普查最重要成果之一,該普查首次準確掌握了我市地理國情“家底”,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決策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5、蘭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
2017年9月29日,連接重慶與蘭州的蘭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蘭渝鐵路總里程886公里,沿線穿越了甘、陜、川、渝三省一市的22個市縣(區),為客貨共線雙線電氣化國家I級鐵路。鐵路的全線建成通車,大大縮短了重慶到西北地區的運輸距離,是連接我國西南和西北便捷的鐵路大通道。
6、重慶5區縣成功脫貧摘帽
2017年11月1日,經國家扶貧辦專項評估檢查,我市萬州區、黔江區、豐都縣、武隆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符合貧困縣退出條件。隨后市政府發布通知,同意上述5區縣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標志著我市在脫貧攻堅征程上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至此,我市國家級貧困縣數量由14個減少至9個。
7、重慶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錄公布
2017年11月29日,經市政府批準,重慶市規劃局公布了重慶市第一批28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這些名村較為集中地體現了重慶農村傳統文化、地域風貌和民族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此名錄也填補了重慶市市級歷史文化名村的空白,對傳承重慶歷史文化名城價值特征、充實重慶歷史文化名城資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8、軌道交通5號線(一期北段)、10號線(一期)開通試運營
2017年12月28日,重慶軌道交通5號線(一期北段)及10號線(一期)開通試運營。5號線(一期北段)北起園博中心,南到大龍山,線路全長17公里;10號線(一期)北接王家莊,南連鯉魚池,線路全長34公里。在有效緩解周邊地區交通、完善重慶軌道交通的同時,我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增加至264公里,繼續位居中西部第一。
9、重慶生態保護指數排名全國第一
2017年12月26日,國家首次發布了各省(區、市)綠色發展指數,在其中的生態保護類指數排名中,重慶排名全國第一。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圍繞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與修復等工作,生態環境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既實現了金山銀山,又留住了綠水清山。
10、市內4條高速相繼建成通車
2017年,重慶市共有四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分別為連接渝北至四川廣安的渝廣高速、連接南川到貴州道真的南道高速、連接萬州到湖北利川的萬利高速、連接九龍坡到永川的九永高速。至此,我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3000公里,對外高速公路通道達到1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