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區某食用菌種植企業員工正在采摘秀珍菇。(市農綜辦供圖)
2017年終盤點
圍繞建設高標準農田提升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創新投融資模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延伸柑橘、茶葉、榨菜等特色產業鏈條,過去一年,我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實現了產業提質增效,農戶穩步增收,新增高標準農田50萬畝,累計開發新增糧油生產能力26.8萬噸。截至2017年底,全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已累計帶動148萬農戶增收,畝均收入比非項目區高出390元,450余萬人直接受益。
新增高標準農田50萬畝
6年前,在外經商的蘭云霞不顧家人反對,從村民手中流轉了500畝土地種水稻。“那時候,榮昌區清江鎮的地塊小而破碎,機器進出麻煩,一畝地光搬運費就要花80多元。”蘭云霞說,種植水稻本來收入就不高,刨去人工成本和運輸費用,自己一年收益不到20萬元。
田塊小、進出道路不便,增加了人工成本,成為蘭云霞規模化種植路上的“絆腳石”。而現在,水稻收割機和運輸車輛可以直接開進田里,灌溉則直接從田邊水渠取水,每年節省運費4萬多元,每畝還實現增收近300元。去年,蘭云霞的水稻種植規模達到800畝。
變化源于清江鎮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整土地、密路網、興水利等,讓當地農耕條件大大改善。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支持下,該鎮按照“渠相連、路相通、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標準,平整土地3500畝,修建農村便道30公里,修繕排水溝近10公里,惠及1萬余村民。
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我市按照“水利化、機械化、便民化、產業化、生態化、長效化”的要求逐年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7年新建成50萬畝,目前全市已累計建成250萬畝,累計新增糧油生產能力26.8萬噸。2018年,我市計劃再建設50萬畝高標農田。
試點建設田園綜合體
去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首次提出田園綜合體的概念。我市圍繞農業循環經濟、農旅結合、特色效益農業等,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城鄉一體化,有根(產業)、有魂(文化)、有韻(田園風韻)、有景(山水美景)、有核(龍頭帶動)、有體(農民參與)、有效(興業富民)的方向進行了一些探索。
忠縣“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憑借柑橘特色產業支撐,成為我市首個躋身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項目。該縣通過構建“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柑橘全產業鏈,打造科技含量高、標準化、現代化的柑橘基地。以國家和市級相關項目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8億多元,建設集生產、產業、經營、生態、服務等于一體的“中國柑橘城”。
南川區打造了木涼鎮漢場壩村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等4個具有田園綜合體雛形的項目。木涼鎮漢場壩村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建有果林500畝、玫瑰園1000畝,以及年出欄1萬頭生豬的生態養豬場。玫瑰園中種有500余種玫瑰,旅游旺季平均每日可接待游客2萬人。該示范區采取“豬—沼—種植園”循環養殖模式,養豬場排污實行干濕分離,沼液輸送到種植園做肥料。2017年整個示范區年綜合收益達1100萬元。
市農綜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已確定潼南、南川、梁平為市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區縣,與忠縣一起形成了“1+3”兩級田園綜合體試點布局。
創新投融資模式立項96個
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為抓手,以創新投融資模式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去年,我市農綜部門通過創新投融資模式,立項96個,實現28個創投項目落地,銀行發放各類農業創投貸款3億元。
萬州區新田鎮的漁樂園水產養殖基地就是受益者之一。在農業綜合開發創新投融資模式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的支持下,該企業通過申報項目向銀行貸款499萬元,加上自籌資金建成優質農產品基地1500畝,年產值增加600萬元,帶動周邊村民勞務收入增加221萬元。
永川的重慶上發食用菌種植公司則利用農綜項目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實現了企業、村民和村集體三方共贏。該公司采用“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大戶”模式,與政府、村集體、農民簽訂四方協議,每年固定分紅,期限10年。按協議,當地農戶和村集體持股468萬元,年分紅可達33萬元。這種模式構建起了企業與農戶、村社的利益共同體,讓村集體和村民有明確的預期,從而積極支持企業發展。
江津通過創投項目,吸引魯能集團金融貸款2500萬元,又自籌資金620多萬元,建設了水稻、油菜等高標準農田6400畝;石柱依托特色莼菜產業吸引某世界500強企業投資6000余萬元,打造莼菜深加工項目。
創新投融資模式,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成為去年我市農村金融改革的一個亮點。
帶動項目區畝均增收390元
從橙子到罐裝橙汁、從農業到旅游……圍繞特色產業不斷延伸鏈條,過去一年,我市農綜部門圍繞柑橘、茶葉、榨菜、檸檬等產業,重點抓好產業基地、精深加工和融合發展,在做大、做強、做深產業的同時,還帶動項目區148萬農戶增收,實現畝均增收提高390元。
忠縣重點扶持派森百橙汁等龍頭企業,實現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再到皮渣“吃干榨盡”。2017年下半年,當地4個鄉鎮被納入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建成后將實現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前種柑橘的農戶將吃上旅游飯。
涼風村曾是萬盛關壩鎮最貧困的小山村,村民外出打工的很多。在市農綜項目扶持資金的帶動下,當地累計利用各類資金近3億元,建設農田灌溉、道路基礎設施,發展生態魚養殖和水果種植。如今,這里依托高山旅游發展起農家樂90多家,500余位村民實現本地就業,全村年綜合收入4100萬元。
今年,市農綜部門將努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助推主城片區發展全域休閑觀光農業,在渝西片區發展以特色產業為支撐的融合發展項目,在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發展山地特色農業開發,進一步實現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
至2017年底
全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累計
帶動148萬農戶增收
畝均收入比非項目區高出390元
450余萬人直接受益
2017年
我市新增高標準農田50萬畝
全市已累計建成250萬畝
累計開發新增糧油生產能力26.8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