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冬味漸濃,氣溫持續走低,“保暖”成了市民們的關鍵詞。隨著經濟水平逐漸提升,暖和柔軟的蠶絲被等保暖物品成了大家的首選。然而,記者走訪市場發現,由于原料、人工等成本上漲,導致蠶絲被價格上了一個臺階,買一床冬天用的蠶絲被要多花幾百元。
一斤蠶絲貴幾十
一床被子多幾百?
重慶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時節,它與緊跟而來的“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在這寒冷的日子,正是冬季床上用品的“主場”,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各類床上用品等候著市民光臨。其中,蠶絲被便是備受青睞的“主角”。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江北區某百貨商場。一到家居區域,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床雪白的半成品蠶絲被,而各大柜臺也都把蠶絲被放在顯眼位置。據觀察,商場里的成品蠶絲被價格多在2000元左右,換算下來超400元一斤(含被套、內膽重量),而半成品蠶絲被則580元一斤,被套價格另算。
銷售人員透露,近段時間是蠶絲被銷售旺季,每天都要賣好幾床成品蠶絲被,最受歡迎的是5斤重子母被,可拆分為3斤和2斤的薄被子,現在只剩兩床了。在價格上,她表示,大部分品牌沒有對成品蠶絲被進行明顯提價,不過,打折力度已不如以前了。
而按斤售價的半成品蠶絲被,比去年貴了好幾十元。“去年的時候不到500元一斤,今年都快600元了。”在這里,制作一床5斤重的蠶絲被,加上內膽面料,要花3000元以上,比去年多了500元。
蠶寶寶“打噴嚏”
鮮繭生絲齊漲價?
一年時間,市民買床蠶絲被要多掏幾百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為此,記者以收購為由,聯系了浙江蠶絲廠商蔣榮根。他稱,今年蠶繭和生絲價格都上漲了。
原材料上漲是蠶絲被漲價的主因,全國生絲收購價從去年初的30多萬元一噸,到現在突破50萬元一噸。雖蠶絲被用的原材料是雙宮繭,但蠶繭、生絲價格經常同起同落,漲勢毫不示弱。以傳統蠶繭產區浙江為例,淳安的秋繭價格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30元一斤,而當地桑蠶絲價格足足漲了70元,“去年150元一斤,今年220元一斤。”
記者了解到,此次蠶絲漲價的“罪魁禍首”或許是可愛的蠶寶寶。
重慶市萬盛經開區前桑蠶社成員侯禎碧分析,蠶寶寶是一種非常敏感的動物,它的養殖環境對空氣、氣溫等因素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喜冬暖夏涼,27℃~28℃為宜。在養春、秋兩季蠶中,當屬秋蠶產量最高,去年夏天廣西、浙江一帶的雨水過多,會增加蠶生病的可能,從而導致產量下降。
桑園蠶農都減少
價格上漲有苗頭?
資料顯示,2016年全國桑園面積1189.51萬畝,較上年減少42.45萬畝,連續三年出現下降。全國七成以上地區桑園面積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山西降幅最大,達55.8%,桑蠶主產區的云南減11.5%。
桑園的減少直接影響到桑蠶糧食供給,對繭絲產量影響頗大。又因為栽桑養蠶比較效益下降,勞動力成本上漲、桑蠶生產勞動強度大等原因,許多桑農放棄養蠶。
通過走訪,記者了解到,由于養蠶收益不高,甚少年輕人愿意養蠶,加上農村老人空巢化、老齡化明顯,養蠶技術的提高也顯得十分困難。
曾養蠶30多年的侯禎碧告訴記者,以前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養蠶,一季鮮繭能超過10000斤,現在已經沒有人養了,她也于前年停止養蠶。
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養蠶要消毒、添食、保溫、降暑等。小蠶時,一兩個人管得過來,但等蠶長膘時,就要請人幫忙,至少100元一天還得包飯。那個時候,一人照顧一張蠶,每天一張蠶喂桑葉都要100斤以上,全靠人力背,很辛苦。“除開成本,一個月利潤也就1000元,要是蠶生病,就得血本無歸,比較之下遠不如打工劃算。”
此外,2016年國家放開蠶繭收購加工資格許可后,受蠶繭收購主體和形式多元化、投機利益驅動等因素影響,鮮繭收購價格高企,搶購毛腳繭和過潮繭等低質原料繭的問題突出,或許也是促成蠶絲上漲的原因。
市場需求急增加
價格下降不可能?
蠶絲的熱傳導率很低,便于吸收和保存空氣,保暖性勝過皮、棉、毛,同時還可以防止螨蟲和霉菌滋生,加上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蠶絲被走進更多的市民家中。
因為市民對蠶絲被強烈的需求,大多數從事蠶絲相關產業人士看好其漲勢。廣西省蠶絲銷售商沙德新表示,當下養蠶的人越來越少了,按規律產量也會走低,在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價格只會上升。
除了養蠶人減少,另外還有一些因素可能威脅到蠶絲產量。其中,就包括蠶蛹美食。沙先生說,蠶蛹在南寧能賣到30元一斤且需求較大。“蠶蛹蛋白質很高,我們當地很多人吃。”相較于鮮繭20多元一斤的價格,把蠶蛹賣到餐桌上的誘惑看起來更大。
另外,浙江蠶絲廠商蔣榮根同樣認為蠶絲價格不會跌。“冬天是旺季,跌的可能性不大,或許要持續到春蠶上市,才會有大降價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