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慶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發展實體經濟,在提升傳統產業優勢、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市場提供有效供給的同時,還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去除無效供給,優化要素和配置,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日前,記者采訪了解到,2017年前11個月,重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5%,全市39個工業大類行業全部實現盈利,提質增效明顯。
深挖大數據,服務實體經濟
今年是豬八戒網創辦的第12年。3年前,豬八戒網宣布不收傭金。作為國內領先的知識工作者共享服務平臺,如今已擁有1300萬注冊用戶。“客戶在豬八戒網上交易,背后是大量數據,用這些就可以做延伸服務。”豬八戒創始人兼CEO朱明躍說,比如派出團隊,幫設計了標志的客戶做知識產權保護,用半年時間就做成了中國最大的商標公司。
這一下,把原來的商業模式打通了。“雖然少收了傭金,但延伸服務賺了更多錢,2017年收入達到10多億元,利潤也不菲。”朱明躍透露,未來還將打造八戒農業、八戒全域旅游等項目,用大數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軟實力為企業提質增效護航
大數據成為經濟提質增效的新動能。此外,軟實力也為提質增效發揮著重要作用。
“讓企業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就要不斷創新管理方式,依托智慧城市、信息化等科技手段,確保企業在保稅港區提質增效。”重慶保稅港區集團副總經理王端平說。
近年來,我市引進“6+3”重點電子智能終端企業,旭碩、仁寶、緯創、翊寶等重點電子智能終端企業相繼落戶重慶保稅港區。
王端平說,如今,保稅港區建立起“三位一體”和“四中心一平臺”等社會化管理創新模式,為企業及員工提供了全方位、立體化服務。6年來協調解決了1457項企業社會公共事務辦理需求。
同時,2017年以來,重慶出臺多項鼓勵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專項政策舉措,支持企業廣泛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改造提升現有產業,通過發展先進制造業來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來自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39個大類行業中有32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7.0%,電子制造業增長25.5%,裝備制造業增10.3%,化工醫藥行業增長12.2%,材料行業增長7.8%,消費品行業增長8.8%,能源工業下降7.9%。
持續推動“三去一降一補”
“三去一降一補”也在有序推進。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去產能方面,重慶已去除鋼鐵產能800多萬噸、煤炭產能2000多萬噸。去庫存方面,主要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大新產品開發上市力度,幫助企業開拓市場,鼓勵企業本地配套等。
為加大企業去杠桿力度,目前重慶工業投資中,自有資金比重占80%左右。重慶還鼓勵工業企業直接上市融資,讓全市規模工業資產負債率得到有效降低。同時,通過降低企業成本,讓企業贏利能力隨之增強。在降低企業成本方面,重慶不僅嚴格執行國家降低企業稅費等政策,還先后出臺企業減負30條、電氣降本15條等政策,以及5批累計188項企業減負目錄清單。
在補短板方面,補創新短板,重點抓好研發機構、研發投入、新產品研發等工作;補產業短板,重點圍繞電子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新材料等領域,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補人才短板,通過實施“巴渝工匠計劃”“雙千雙師計劃”等招納國內外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