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圍繞產業抓培育。按主導和優勢特色產業建立培育對象庫,利用300余所農民田間學校等基地,推廣“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的培訓方式,培育效果明顯。
二是圍繞師資精品課抓培訓。把全市熟悉“三農”、具有豐富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專家,以及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田秀才”和經過知識更新培訓的基層農技人員推薦上講臺,充實師資力量,并實行考核評價和動態管理。根據實際建設了20門精品課程,教學質量較好。
三是圍繞規范管理抓培育。積極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工作,重點面向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明確條件和規范程序,出臺認定管理辦法。實行動態管理,建立退出機制,定期進行綜合評價,讓“新型職業農民”品牌叫得響、有吸引力。目前全市已認定1.5萬人。
四是圍繞扶持政策抓培育。2017年,市級層面拿出600余萬元對2016年、2017年的600名青年農場主給予每人1萬元的創業扶持,連續扶持兩年;對1.7萬人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給予900元/人的后續扶持。各區縣(自治縣)根據實際有針對性地研究制定了扶持政策。
五是圍繞典型引路抓培育。建立“點對點”培育一個,“點帶面”帶活一方的培育孵化機制。2017年確認了53個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業孵化基地,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新型職業農民代表,樹立了100余名農業產業發展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