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重慶鋼廠和816工程等3處工業遺址入選全國首批100個保護項目。 此次“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發布會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承辦。會議認為,工業遺產不僅僅是文化遺產,也是記憶遺產、檔案遺產,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的形成,有助于保存這些文明的印記,使之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據悉,公布的這批名錄包含了創建于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后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
近代以來,重慶工業發展速度及水平在整個西南地區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是全國最大常規兵器生產基地,現存大量的工業遺產,呈現依山傍水、進洞隱蔽的環境特征,沿江、沿路、組團分布的空間特征,門類齊全、類型完整的體系特征,工業發展歷程從未間斷的時間延續性特征。
市規劃局名城處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慶高度重視工業遺產的保護,為落實名城保護總體規劃的相關要求,完善重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體系,市規劃局已組織開展《重慶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通過價值評價初步確定了我市第一批共96處遺產名錄,其中包含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中的3個項目。目前,該規劃正在按照相關意見深化完善,形成成果后將上報市政府批準并正式公布。
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
(部分現為重慶抗戰兵器工業遺址公園)
所在地:重慶市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大渡口區和萬盛經開區
始建年代:1939
主要遺存:山洞廠房,機器與儀器,防空工事。
入選理由:抗戰時期,重慶兵工生產了全國2/3的槍炮及彈藥,為抗戰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重慶鋼廠
所在地:重慶市大渡口區
始建年代:1938
主要遺存:50年代煉鋼廠房,大型軋鋼廠房及老廠房,中板廠廠房,小洋樓,紅樓,招待所(2、3號樓),交警崗,電話交換機,濱江配電所,鋼花影劇院,渝鋼村工人住宅,煉鐵廠料倉,軋鋼廠煙囪,新港碼頭,烈士墓,防空洞,1號煉鐵高爐(含熱風爐、燒結設施),煉鋼爐,連鑄機,煉焦爐局部,軋鋼機,山頂煤氣儲氣罐,濱江鐵路專線,8000HP雙缸臥式蒸汽機,蒸汽機車。
入選理由:前身為近代亞洲最早、最大的鋼鐵煤聯合企業漢冶萍的漢陽鐵廠;抗戰時期大后方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生產了全國大后方鋼鐵總量的90%,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產業工人隊伍;新中國鋼鐵工業基地;貝塞麥低溫氧化去磷,廢熱式煉焦爐技術。
816工程(816景區)
所在地:重慶市涪陵區白濤街道
始建年代:1967
主要遺存:洞室、道路、導洞、支洞、隧道及豎井等;主廠房、反應大廳、反應大鍋、中央控制室等;電機、控制設備等。
入選理由:三線工程之一,中國第二個核原料工業基地,號稱“世界第一人工洞體”;中國第一臺原子能發電廠;中國唯一解密核反應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