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落區地下文物保護是三峽后續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重慶共發掘三峽消落區考古項目19個,合計考古發掘17443平方米。聚落考古、墓葬考古、手工業考古等均有新的收獲。
記者1日從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舉辦的2017年度學術報告會上獲取以上信息。
“三峽在每年的枯水期和豐水期之間,會有30米左右的落差區域。堤岸處由于水位的漲落易形成崩塌,一些原本埋在地下的文物也會隨之暴露出來。出于搶救目的,也為避免不法團伙進行盜墓,我們常年推進三峽消落區考古工作,此舉有利于我們及時地把歷史遺存信息和文物搶救出來。”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方剛稱,三峽水庫成庫后,水位季節性消漲形成大片消落區,地下文物存在安全隱患。在每年的枯水期穩步推進三峽消落區考古,可有效防止地下文物流失。
方剛透露,2017年是重慶三峽大遺址考古成功破冰的一年,為下一步三峽地區首批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奠定了基礎。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完成三峽庫區奉節白帝城、萬州天生城遺址、云陽磐石城遺址3個大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面積8000余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重慶市奉節縣瞿塘峽西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城遺址,在2017年2月至9月的考古勘探和發掘中,完成勘探面積約25000平方米,發掘面積3090平方米。進一步明確了“連環城”“城中城”“城外城”的空間布局,揭露了一批南宋城防設施,同時獲取了宋元戰爭時期冷熱兵器共存的實物證據,為研究中國火藥史、火器史提供了重要依據。萬州天生城遺址則是首次確認了多處宋代遺存,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城址文化延續性的認識。
重慶市文物局提供的該市地下文物保護工作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考古單位共開展5大門類、90個考古項目。其中,涉外考古項目1個、主動性考古項目6個、三峽大遺址考古項目3個、三峽水庫消落區考古項目19個、基本建設考古項目61個,完成調查里程719.3千米、調查面積55.45平方千米,考古發掘42505平方米。
方剛稱,下一步該市將推進文物活化利用工作,拓展強化保護性考古的同時促進地下文物展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