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者就近吃上可口飯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靖文
長者飯堂關乎廣州160多萬老年人切身利益,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的社區助餐配餐服務點已經達到952個,越來越多的老人家已經享受到這一項福利。如何提升社區助餐配餐服務,讓有需要的老人吃上一碗熱飯,讓老人家吃得開心、吃得放心?由廣州市政協、廣州日報社和廣州廣播電視臺共同創辦的“有事好商量——廣州市政協民生實事協商平臺”第四期日前推出,專題聚焦“推動養老助餐配餐服務良性發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將“實施養老助餐配餐服務提升工程”列入十件民生實事。這顯示出黨和政府對不斷做實做好助餐配餐服務的決心。政協委員表示,應該通過細化政策標準、優化服務品質、強化發展長效、繼續創新探索服務模式,推動助餐配餐服務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焦點一:對參與養老大配餐的企業給予獎勵
不用買菜、不用做飯、出門走幾步路就能吃上一頓香噴噴的午餐,而且菜式豐富、價格便宜……自2016年以來,廣州市大力發展以“大配餐”服務為重點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的社區助餐配餐服務點已經達到952個。
在海珠區江海街,政府投資50多萬元,修建了中心廚房,依托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場地,由一家民辦養老院承接運營,為有需求的長者設立了2個就餐點。就餐人數從一開始的五六人,發展到現在的日均超過300人次。
好的服務往往伴隨著較高的成本。據了解,江海街的養老大配餐的收費標準為12元/餐,因配餐運營單位選用的食材新鮮、環保、精細,還贈送新鮮水果,導致運營成本較高。
對于長者飯堂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市政協委員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和研究,一致認為“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是目前急需解決的難題。“雖然政府對參與的企業有一定補貼,但是假如今后人工、物價等運營成本上漲,餐標不變,運營機構將面臨比較大的經營壓力,開展助餐配餐服務的積極性會降低。”市政協常委、市政協社會法制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陳忠謙表示。
市政協委員簡瑞燕建議,通過給予獎勵、榮譽回饋等方式,鼓勵更多的餐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養老大配餐。同時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專業化的助餐配餐服務企業,實現連鎖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市民政局巡視員易利華表示,政府部門正從多方面努力,確保企業的持續參與。其中,將加大對長者飯堂的扶持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用水用電按照居民收費,積極引導慈善資金進入長者飯堂,全面落實就餐補貼、送餐補貼、運營補貼,其中對長者飯堂按照助餐人次給予每人次1元的資助,最高10萬元,切實減輕運營企業負擔。
焦點二:“互聯網+長者飯堂”惠及更多老年人
位于越秀區梅花村街的長者飯堂,引入了快餐企業進行運營。附近不少老人一到飯點,就陸陸續續地來到該企業的門店進行就餐。
同樣是越秀區,建設街通過鏈接互聯網送餐平臺,以政府、餐飲企業、送餐平臺三方信息對接和協同服務的方式,為社區有需要的長者提供網上點餐和免費送餐服務。截至今年5月,長者用餐量達3000人次/月,網絡配送需求登記的長者也從2017年10月初的1人增至75人。
企業代表徐興穎表示,經過試點運行,平臺同政府、餐飲企業在協同服務方面,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同時,老年群體對互聯網養老服務也逐漸有了一些認識。接下來,企業將通過市場化運作、互聯網技術運用和社會資源的充分調動,推進“互聯網+養老”。市政協委員倪靜表示,建議及時對“互聯網+長者飯堂”的新模式,研究出臺相關的監管措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與市民政局共同制定更加詳細的分餐、送餐工作規范,使參與企業有章可循。簡瑞燕也建議,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以專項檢查形式,督促長者飯堂運營方按照現有規范開展助餐配餐服務。
針對食品安全問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食品餐飲安全監管處處長鄧萍介紹,今年以來,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全力推動完善養老助餐配餐食品安全閉環管理,監管與服務并重,執法與指導并舉,并計劃逐步指導鋪開“大配餐+視頻監控”服務,著力構建“養老大配餐”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
焦點三:11個“共享”飯堂 日均服務長者近5000人次
在天河區,五山街道最早探索利用高校食堂開展助餐配餐服務,利用華南農業大學高校食堂,在確保為學生和教職工提供服務的前提下,采取錯峰就餐的形式為長者開設長者服務專窗,推出“隨到隨點”“個性化收費”的服務模式。這種服務模式一推出,便因為它不需要提前訂餐而且品種豐富、選擇多樣得到了社區長者的喜愛。
緊接著,五山街又先后與省農墾總局、華南理工大學、電子五所等高校或企業合作,將食堂設立為長者飯堂,為社區長者提供服務。省農墾總局老干辦主任潘林分享了“共享飯堂”的運營心得,該局實施了職工與長者錯峰就餐的模式,長者就餐安排在12點前,并根據老年人的特點調整了餐品搭配,同時還增加了防滑的塑膠地板,做好老人的安全防護措施。
石牌街、林和街、長興街等也紛紛建立類似的服務點,目前全區共有11個,日均服務長者近5000人次。“天河區長者飯堂最大的服務亮點,就是發揮轄內高校食堂或企業食堂的優勢,為周邊社區的長者提供服務。”天河區政協副主席、區民政局局長張海玉介紹,天河區現共建有長者飯堂72個,2018年累計提供助餐服務超50萬人次。
市政協委員夏鳳華表示,“共享”是今后社會發展的其中一種趨勢,在養老事業中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可以嘗試鼓勵有條件的學校、機關團體事業單位和養老機構等,適當開放自有飯堂,推出長者專窗,為所在街道、社區老年人提供服務。”
焦點四:長者飯堂成服務陣地 提供各類養老服務
越秀區六榕街是典型的老街區,全街60歲以上長者2.1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2.4%。在市、區民政局及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和幫助下,街道建起了長者飯堂。
六榕街通過發揮長者飯堂服務陣地資源作用,聯系轄內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長者健康咨詢小屋,為社區長者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實施“引醫進門”,促進醫養融合發展。六榕街長者飯堂運營方副總干事王永江表示,除了有上門醫療保健服務和健康指導之外,他們還會聘請專業的營養師根據長者的飲食特點進行科學調配,同時提供具有保健效果的特殊餐,比如糖尿病、高血壓、全流食等特定膳食。
對此,簡瑞燕認為,老人家在長者飯堂不僅僅能吃上“一碗熱飯”,也通過這個平臺與街坊鄰里中的老人相識相聚。她表示,應該更注重拓寬助餐配餐服務內涵,通過“大配餐”凝聚老年群體,為他們提供一個交流、交往、享受各類養老服務的平臺。
市政協委員廖如表示,長者飯堂也是居家養老服務的一個重要平臺,在做好助餐配餐服務的同時,建議不斷延伸拓展服務內涵,尤其是推進健康檢查、身體情況跟蹤、家庭醫生等服務,將其打造成推進醫養結合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