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檢查心態”影響工作狀態
“這兩天忙過了,又可以松半年了”,在“上半年,再見,下半年,你好”之際,時不時總能聽到類似的話,“上半年工作成績全靠這幾天了”;“最近在忙啥?——忙著迎接檢查唄”……“檢查心態”已經成為了黨員干部,特別是基層干部的常態。
迎檢本身沒問題,畢竟工作做得怎么樣還是需要以檢查的結果來量化的。可,如果一門心思“備檢”,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迎接檢查,目標就是順利通過檢查,不僅重心偏移,連檢查結果也會失真變味。然而,現實中為迎檢而忙的現象一年四季都在發生。從目前情況看,黨員干部一年中至少有四次最基本的檢查需要面對,分別是月底檢查、季度檢查、半年檢查、年終檢查。月底忙幾天可以管一個月,年終忙一段時間可以松一年。有干部把迎檢比喻成“黎明前的黑暗”:緊張、焦慮,惴惴不安。有的干部迎接檢查那幾天斗志昂揚,干勁十足,就像鼓氣的皮球,加班加點查漏補缺,一旦順利通過檢查,工作就沒了動力和方向,狀態一瀉千里,成了泄氣的皮球。迎檢前緊一陣子,檢查之后歇一歇,松一段日子,成了當前一些干部工作狀態的真實寫照。
“檢查心態”因何而來?有檢查“扎堆”的原因。一些地方,平時檢查“摩肩接踵”,環保督查前腳剛走,扶貧檢查后腳就到,每來一次,不僅要把表冊、數據準備好,而且還要“層層陪同”,形式感濃烈,久而久之,基層干部也就“迎接檢查習慣成自然”,也有全憑“紙面功夫”論成敗的原因。一些領導檢查工作不看現場,看“會場”,不看“流汗”,看“留痕”,月底看材料,季度看匯報。結果日復一日靠“鐵杵磨成針”做事的實干家,比不上“紙上談兵”功夫深的干部一袋煙時間的“臨陣磨槍”,不僅嚴重挫傷實干者的積極性,還助長了弄虛作假的歪風邪氣。
按工作進度分月、季、年進行檢查是對工作負責任的表現。但,如果檢查過多,脫貧攻堅、清潔衛生、基層組織建設、計劃生育、維護穩定、文化宣傳等,三天一小檢,十天一大檢,不但無法保證檢查質量,而且勢必沖淡按時間進度進行的正常檢查,活脫脫讓迎接檢查變成“應付檢查”。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發揮著落實方針政策、共謀百姓福祉的關鍵作用,而基層工作點多面寬,錯綜復雜,既讓領導注意,又讓群眾滿意,這樣干工作才夠勁。如何保障基層干部有充分的工作時間和充沛的工作狀態呢?那就是要不斷降低檢查頻率,提高檢查效率。近日,筆者單位領導就在大會上說“無事不擾扶貧干部,檢查切忌任性,切忌想當然”;另一方面,不給“應付檢查”者生存的土壤,不斷更新、創新檢查方式方法,對工作業績造假者動輒則處,讓檢查回歸本味。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邁進新時代,面臨新挑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艱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責任重大,絕不容許干一陣子,歇一歇,松口氣,管段日子,更不容許得過且過“應付檢查”式的工作現象,唯有每位黨員干部精益求精,兢兢業業,持之以恒干好工作,才能“直掛云帆濟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