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業激發經濟新動能
——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側記
圖為參會人員在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認真聽取發言。
圖為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現場。
金秋9月,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場”——深圳蛇口,來自各行業、各領域的300多名嘉賓齊聚于此,探討新時代下產業發展新思路、新模式。
這里正在舉行的是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時間點上,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以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等為代表的新產業正在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如何催生新動能帶來新發展,已成為新課題。
本屆峰會以“新時代新產業新動能”為主題,與會嘉賓各抒己見,探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激發經濟新動能。
“希望通過新產業峰會這個平臺,在政府政策、產業企業、科研機構、金融資本、城市載體等各個層面,有效推動新產業發展。”招商局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建紅說。
新變化
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
“就在前天——9月7號,科大訊飛剛剛在全球最權威的語音識別領域比賽中獲得了四個項目的冠軍。”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在峰會上興奮地說,這說明科大訊飛不僅在中文語音識別領域取得了全球最高的水平,在英文語音識別領域也領先全球。
“去年‘雙11’,阿里巴巴平臺僅24小時就產生了8.15億個包裹,相當于澳大利亞兩年的包裹量。但在這24小時里,所有阿里人并不辛苦,一切都由數據智能自主決策。”阿里巴巴集團政策研究室主任朱衛國說。
新技術正成為中國產業界的著力點、主攻點。在去年公布的“全球50大最具技術創新力企業”榜單中,中國大陸有7家企業上榜。
新技術正逐步與中國經濟深度融合,產生化學反應,給中國經濟帶來新變化:
新技術+制造業,“質”提“效”增。“通過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制造業可節約20%的成本,2%—5%的原材料,50%的產能提升空間。”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周園說,數字化工廠、智能制造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秘訣。
新技術+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生長。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全國網上零售額47863億元,同比增長29.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7.3%,比上年同期提高3.5個百分點。
“人類已經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經濟正在依托算據、算法、算力和平臺,快速向智能生態演化。”朱衛國說,目前,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27.2萬億元, 占中國GDP比重達32.9%,并在快速增長。
而新技術也為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支撐:
新技術+教育,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杜蘭介紹,科大訊飛推出了智慧教育產品,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每個孩子都接收到定制化的信息,從而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幫助。
新技術+醫療,讓每個家庭都擁有自己的家庭醫生。作為國家醫學影像人工智能發展平臺,騰訊覓影針對食管癌、肺結節、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病種的篩查已進入臨床預試驗,每月可處理上百萬張醫學影像。
“可以說,‘互聯網+’融通百業,人工智能點亮生活……新產業對美好生活的意義不言而喻。”人民日報社編委、海外版總編輯牛一兵說。
新活力
新經濟引領作用進一步凸顯
今年1—7月,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6%和8.6%,分別快于規模以上工業5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6.7%、16.4%和14.8%……新經濟正在凝聚中國經濟的新動能。
“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推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探索新的產業發展模式,全力推動深圳制造向深圳創造轉變、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深圳產品向深圳品牌轉變,讓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深圳的特質。”深圳市副市長黃敏說。
在貴陽,大數據成為其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強大引擎。“大數據是貴陽的‘智慧樹’,更是不斷地挖掘生成著‘鉆石礦’,在‘無’中生‘有’。”貴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孫志明說。
在成都,“我們在深刻分析成都創新文化、人才儲備等發展環境和條件的基礎上,將以新技術和信息化為核心的新經濟作為城市的未來產業培育重點。”成都市副市長劉筱柳介紹,成都希望通過3—5年的努力,形成2個萬億級產業集群、2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6個雙千億級產業集群和一批成長性好的新經濟產業集群。
“雄安新區將堅持實體城市與數字城市、智能城市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大規模、全區域集成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一座物聯網城市,推動數據資源深度融合共享和跨領域應用,為新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信息化基礎支撐,實現以數據資產驅動的經濟增長。”河北雄安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吳海軍說。
“不僅中國,實際上全球都把增長的期望放到了新經濟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說,新產業、新業態正在分化中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將伴隨中國經濟的整個轉型過程。
新發展
好環境好制度護航新產業
新經濟的核心是創新。與會嘉賓認為,新產業,新就新在適應新形勢、立足新要求、滿足新需求,更需要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目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們仍需堅持加強自主創新、突破核心技術,讓中國創造同中國速度一樣享譽世界。
而創新的背后是創新生態。今年上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出臺了優化科研管理、提高科研績效、加強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改革、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等系列文件,進一步破除制約創新創業的制度障礙。今年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設企業56.9萬個,同比增長19.9%。
在社會層面,產業聯盟、創新平臺、合作論壇遍地開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是一家互聯網領域的公募基金會,旨在促進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搭建產業幫扶平臺,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馬利說。
“新經濟要落地成為新產業離不開金融支持。”巴曙松說,早期的創新型企業一般具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但往往面臨資本投入多、創業周期長、風險和不確定高的難題,需要中國的資本市場做出改變。
發展新產業,催生新動能,不是一家企業或者幾家企業的事,也不僅僅是經濟領域的事。“產、學、研、用,一個也不能落下。”馬利說。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則表示,新時代國際交流是大勢所趨,進一步擴大開放是時代的選擇。
峰會上,25家新產業領域的龍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聯合發布了《新產業聯盟宣言》。人民網“輿論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還發布了《互聯網企業政策輿論適應力研究報告》,為互聯網和其他新經濟企業如何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政府、企業、高校、媒體等應攜起手來,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為新產業未來的發展提供務實、精準、可操作的方案。”牛一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