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要勇于做“小池子里的大魚”
“你們是以玩游戲的形式引導孩子學習?”在近日舉辦的2018年大學生微創業行動華南區微創營項目路演上,一位投資人興致勃勃地發問。
“戴上VR設備后,孩子和虛擬老師進行互動,可以隔絕手機、電視等干擾,完全沉浸于學習。”來自暨南大學的房澤龍回答沉穩。了解很多家長教輔的困惑后,他發現在線教育平臺發展的困境:體量雖然不斷擴大,但營收難以同步提高,傳統平臺也無法解決孩子學習沉浸性和互動性的問題。于是他嘗試將語文、數學、英語的核心課程編成游戲融入學習平臺中。該項目運行3年,已經拿到廣東省科技廳800萬元經費支持。
最終,他的項目在14所高校的20支創業團隊的角逐中獲得金獎。本次微創營由KAB全國推廣辦公室、廣發證券社會公益基金會、暨南大學經濟學院主辦,廣發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青年報社、廣發乾和投資有限公司、廣發證券投資者教育基地提供支持。
活動期間,營員們在破冰活動中建立友誼,用商業畫布梳理創業想法,通過創業大咖的演講感受創業精神,在路演中與投資人一起打磨項目。
鄭書章參加過KAB舉辦的大學生創業實訓營活動,感覺受益匪淺,這次微創營啟動之初,他就帶著團隊迫不及待地報名了。“書本上創業知識太理論化,網上也找不到這些資源去學習,我想進一步提高能力。”他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說,大學生創業跟其他群體創業不太一樣,大學生創業成本低且有沖勁兒,更愿意從自身需求出發探尋創新點。
比起第一次參加活動時“完全小白”的狀態,鄭書章對自己的項目有了更多信心。他在旅游賽道另辟蹊徑,做起了紅色旅游,“這個細分市場是空缺的,旅游增長會倒逼紅色景區的開發。一方面能豐富黨建活動的形式,另一方面能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旅游項目,實現創收,精準扶貧”。
“大學生要勇于做小池子里的大魚。”廣發乾和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經理周祉言建議,大學生可以從差異化的生意起步,爭取做細分領域的龍頭。“每個創業公司都要找到自己的精準人群再深耕,這樣公司才能做大做好”。
她建議大學生不斷學習,關注市場動向,“因為只有對行業足夠深入理解,才能避過很多坑,知道未來發展趨勢才能去布局,企業的競爭優勢才會有更大的顯現”。
如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是營員們最關心的問題。對此,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陳中飛指出:一是建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二是搭建多元化合作團隊,互補互利;三是要有開闊的視野,立足國際行業發展動態、國家政策趨勢、技術發展前沿、商業模式等。
作為“中醫里最喜歡搞計算機的”學生,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戴韻峰發現,中醫雖擁有廣闊的市場,但并未形成規模化和標準化,所以他致力于打造一個中醫互聯網平臺,將“像一盤散沙”的中醫參與者規整為“正規軍”。
成立公司后,為了盡快適應從一名醫學生到企業管理者身份的轉換,戴韻峰像海綿一樣汲取知識。他堅持學習《證素辯證學》《產品經理手冊》《數據挖掘與數據化運營實戰》等書籍,“我每天滿腦子都是如何創新、怎么做運營,怎么帶團隊”。
“敢為人先、寬容失敗”是大學生微創業活動所倡導的創新創業文化。“失敗是可以原諒和寬容的,因為微創業以鍛煉人為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追求成功。”華南理工大學創業教育學院副院長、廣州學院管理學院院長劉志超說,“微創業容易成功,小成功帶來大收獲,會帶來極大的喜悅和成就感,這對于團隊、個人的發展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