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淘金”平臺公司前臺。杭州警方 供圖
中新網杭州10月23日電(張斌 許雷陽)23日,杭州警方公布了兩起借助虛假投資平臺進行集資詐騙的案件情況。據了解,兩起案件涉案金額合計達3726萬元。
今年6月起,隨著注冊地位于杭州江干的“匯淘金”、“愛多銀”兩個網貸投資平臺停止兌付,江干警方接到了不少投資人報警。
以“愛多銀”平臺為例,6月27日起,江干警方陸續接到群眾報警,控告“愛多銀”平臺出現逾期兌付。
警方立即受理該案并展開偵查,經調查發現,平臺背后的某公司是家空殼公司。2017年9月,江蘇籍男子潘某用130萬元買下這家公司的全部股份,并請人在網上搭建了“愛多銀”網貸平臺。
警方介紹,“愛多銀”平臺借款標的皆為虛構,投資人投入平臺的資金最終都被打進潘某控制的賬戶,除用來支付員工工資,一部分則被用來償付之前客戶的本金和利息,此外還有30%的資金都用于廣告投入,平臺每日投放用于雇“水軍”刷理財類APP排行榜的資金就曾達3萬元。
周某是杭州某高校在校生,經朋友推薦下載了“愛多銀”APP,她發現平臺有很多“投資項目”,起投金額不高,有的十余天就能還本付息,年化收益率為8.8%-12.8%,遠高于一般的理財產品。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周某往一個“藥材項目”投資500元。十天后,她果然收到平臺返還的本金和利息。此后,周某陸續“投資”多個“項目”,投資金額越來越大,她甚至開始向同學借錢“投資”,獲得的利息收益,也被重新投入平臺。
“愛多銀”平臺涉案嫌疑人。杭州警方 供圖
今年6月,周某向一個“項目”投資5000元錢,“項目”到期后,錢卻遲遲沒有到賬。周某才發現,除APP公開的信息,她對平臺的情況、投資狀況等都一無所知,至于錢為什么取不出來、該找誰取錢,周某更是毫無頭緒。
同一時期,隨著P2P行業接連“爆雷”,新的投資人越來越少,潘某持有平臺的資金來源發生斷裂。沒有資金兌付,潘某選擇了跑路。在警方的工作下,潘某最終投案自首。
據潘某交代,其為初中文化水平,無金融從業經驗,在收購這家公司前,他已債務累累,名下房產也已被法院查封。據交代,潘某收購公司時,平臺不但沒有收益,還有上千萬債務等待兌付。
潘某表示,這類投資平臺“做大做強”后還可轉手賣給別人并賺取“轉手費”。因此,收購以后,他就不斷進行平臺營銷,吸引新投資人,計劃在半年后“甩鍋”給別人。
“和‘擊鼓傳花’游戲一樣,平臺資金不斷在消耗,遲早都有爆掉的一天。”江干公安分局經偵大隊有關負責人說。
經查,“愛多銀”平臺總計吸收資金1456萬余元,其中600余萬元用于歸還前期投資人的本息,其他均被潘某用于償還個人債務、支付平臺運營費用等。截至案發,還有270名投資人的790余萬元沒有兌付。
“匯淘金”與“愛多銀”平臺情況類似。這家公司成立于去年9月,也是家空殼公司。上線運營后,該公司虛構借貸標的,并以9.6%-18%的高收益率吸引投資人進行“投資”。
直到今年7月,“匯淘金”平臺因資金鏈斷裂停止兌付,投資人發覺被騙后陸續報警。經查,截至案發,共有858名投資人投入該平臺資金2270萬元,其中164名投資人實際損失544萬余元。
警方介紹,“匯淘金”負責人邵某48歲,初中學歷。據其交代,他對網絡、金融等“一竅不通”,在收購平臺后,為運作APP,他特地雇傭了32歲的老鄉張某,讓其負責平臺具體運作。
辦案民警表示,兩個平臺受害者大多是20至30歲的年輕人,其中不少是在校大學生,或剛進入社會不久的應屆畢業生。被騙資金中,單筆投資額少的有數百元,多的有二十余萬元,大部分投資金額在一萬元左右。
“這種規模小的投資平臺,普遍是以短期、高利來吸引想要賺快錢的年輕人。”辦案民警表示,這兩家公司都租賃在高檔寫字樓,其實就是為營造出“高大上”的感覺。
警方提醒,遇到利息高到離譜的新型投資,務必要謹慎再謹慎,利益與風險往往是成正比的,一旦發覺被騙,要注意留存證據,第一時間報警。
據了解,目前,上述兩起案件有關嫌疑人已被杭州江干警方執行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