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速食包加熱變外賣
部分產品竟無“質量安全”標識 亟待行業監管
注射大豆蛋白的牛肉、放了一年的排骨粒、反復腌制的冷凍肉……日前,一則廉價外賣速食包再加熱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顯示,以冷凍一年的排骨為原料的速食包流向了美團、餓了么等外賣商家。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網上有大量廉價速食包熱賣,全部標有“外賣”、“快餐”、“便當”等關鍵詞,且部分產品無“質量安全”標識。從商品評價看,這些速食包的購買群體多為從事餐飲服務的商家,外賣行業食品安全問題亟待監管。
最高不到十元的速食包
兩塊錢的照燒雞腿肉、荷葉糯米雞、三塊錢的香菇雞肉粥、六塊錢的豉汁排骨、紅燒牛腩、金牌啤酒鴨……在多個電商平臺上,記者看到有大量可供外賣使用的速食包熱銷。從湯品、米粥到面條、炒飯、蓋澆飯甚至牛排、意面,這些速食包基本覆蓋了快餐的多數品類。單價極低,是這些速食料理包的共同特點。無論是“毛氏紅燒肉”還是“日式肥牛”、“臺式鹵肉”,這些產品的最高價格均不超過10元一包,肉類產品最低售價僅兩元左右。
低價、半成品、加熱即可,這些特點讓速食料理包銷量可觀。記者看到,一款名為“10款快餐外賣菜肴包”的套餐產品售價為72元,包含日式雞丁、胡椒雞排、咖喱牛肉等品種,月銷量達5331件,累計評價更是達到18994條。另一款包含有10種蓋澆飯菜肴的套餐售價更是低至38元,月銷量達1301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料理包雖然大多標有生產廠家、保質期、執行標準等信息,但部分產品仍無食品質量安全的“QS”標志,存有一定隱患。
購買者多為外賣餐飲商家
“外賣一小時出餐500份!”在售賣“蒸燴煮方便料理包”的網店里,記者看到其首頁和所有商品的詳情頁均顯著標有“做外賣、零技術、免廚師、出餐快”的宣傳字樣。“把料理包放到沸水里煮10分鐘或微波爐3分鐘加熱就可以直接用了。”一個名為“新某快餐原料批發企業店”的客服也告訴記者,他們的主要客戶多為餐飲企業,特別是價格較低的料理包,基本買方都是外賣商家。該客服人員還透露,料理包用來做餐飲只是基礎,不可能用1袋料理包和1袋米飯就出餐,需要搭配鹵蛋烤腸自制蔬菜,“這樣擺盤才好看,分量足,我們可以提供教學視頻。”
事實上,從這些月銷量過千的速食包評論中可以看到,這些料理包大多為商用:“成本低,品相不錯,我這邊以后就你家了,長期合作。”“發貨真快,用著出餐也快,會長期合作。”與此同時,也有不少買家表示料理包的質量堪憂,“味道一般,微波爐加熱之后全部是湯,沒有賣相,被投訴了”、“東西全部軟綿綿的,有異味,需要重新加工”。由此可見,這些廉價料理包的質量不容樂觀。
亟待建立食品安全生態圈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不僅是外賣商家,不少茶餐廳、咖啡館使用冷凍速食包出餐品早已是行業公開的秘密。而這些速食包的品類,已經發展到幾乎能覆蓋絕大多數常見的中西式快餐,“外賣要求出餐送餐快,加上一些商圈不允許油煙、明火,直接購速食包的話,可以省去廚房占地面積,節約人力成本高、初次投入大的問題,口味也相對可控。”
“沒有安全資質的速食包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消費者很難靠自己的口感經驗去甄別這些工業化食品。”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對記者表示,國家在這方面監管上早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但執法部門在監管監督上還需加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從政策端、產業端、平臺端、渠道端、消費端打造一個食品安全的良性生態圈,從政策上監管引導生產商家、外賣平臺、送餐團隊等,只有這樣,才能從產業的各個環節保障整個食品安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