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經濟”要一流管理
短評
不知從何時起,“轉閑置”“走閑魚”“逛跳蚤市場”悄然成風,各類平臺售賣的“二手商品”也日益豐富起來,包羅萬象。今天,“二手”之于消費者的吸引力,已不僅是劃算的價格,更包含了“新潮環保的消費方式”“同道中人的置換交流”等特別體驗。
要知道,過去在很多人心目中,“二手”就等于“舊貨”,質量難有保障。除非不得已,誰也不想冒風險去“掃雷”。而今, “二手經濟”之所以能走紅,背后不僅有社會共享意識和節約消費的普及、新技術的助力、平臺商家的保障,更不能忽略個人消費習慣的轉變。隨便在二手平臺上逛逛,都能發現各種稀奇古怪的轉讓理由:“突然不喜歡了”“囤貨囤多了”“送禮失敗了”……看起來五花八門,但歸根結底,是因為人們選擇更多了,購買力也更強了,購買一件商品用不著像過去那般深思熟慮。很多人在面對商品折扣、商場促銷時很難控制住自己的購買欲望,常常產生“沖動型消費”,社會上的閑置物品自然也就增加了,而“二手市場”,正好高度契合了循環經濟的市場需求,是一個“化閑置為寶貝”的好平臺,人們自然樂意參與其中。
雖說“二手經濟”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但無論是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明星閑魚店”風波,還是近期對于個別二手車平臺的質疑,都折射出了這片市場藍海當前仍面臨很多現實困境。其中很多問題,根源于“二手經濟”的主體特殊性。“二手交易”不同于上規模的銷售,很多賣家也并非專職從事這一行業,因此,平臺對于交易主體的審核,對于交易過程的監管就顯得更加重要。
但當前,很多平臺僅僅將監督管理視作一種責任和義務,缺乏做好監管工作的積極性。要提高服務積極性,平臺不妨轉變思路,看到監管服務背后也蘊藏著大商機。在國外,很多二手交易平臺已經開始重視清潔、修理、包裝、郵遞、質量鑒定與維修等周邊行業的潛力。做好這些配套行業的開發,就能夠在提升“二手市場”交易質量的同時,為平臺提供更多新的營收增長機會。只有讓平臺找到不斷完善市場管理的動力,“二手經濟”才能夠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