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商報刊發文章《“蜂收”激進營銷 信用卡代還存隱憂》指出,是持牌支付機構廣州市匯聚支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聚支付”)旗下信用卡代還產品“蜂收”平臺存在
“信息創造價值、分享裂變成就自我、打破傳統盈利模式”是“蜂收”業務交流群中喊出的口號。
分潤與下級產生的費率差額,為層級遞推的模式,二星推廣一星,二星賺取一星團隊最高萬分之6的分潤
援引北京商報,“蜂收”的渠道收益類型分別為:,例如,某一星團隊交易量包括50萬元快速還(萬分之3分潤)、100萬元則精準還(萬分之6分潤)。
而“蜂收”平臺的升級返傭模式為分享用戶升級后產生的返傭,例如,二星直推VIP,返傭150元。二星的下屬團隊一星直推VIP,一星返傭130元,二星返傭20元。升級渠道返傭以此類推。
此外,在平級分潤中只限渠道四星的用戶進行分潤,具體操作為,首先通過繳費或者交易量晉升到渠道四星,成為渠道四星后,自然月交易量2000萬-4000萬元,額外獎勵萬分之1分潤。自然月交易量4000萬-8000萬元,額外獎勵萬分之1.5分潤。以此遞增,自然月交易量4億元以上,萬分之3分潤。
“蜂收”平臺的商業模式存在鼓動拉人入伙的情況,且銷售是“蜂收”的銷售,規則是“蜂收”的規則,存在拉人頭,有傳銷的嫌疑。
對該平臺的商業模式,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從現有資料來看,
“目前根據推廣需要,‘蜂收’在產品設計上做出了分潤功能,該分潤功能符合監管需求,不涉及傳銷層面。”匯聚支付相關人士解釋稱,“如若發現推廣團隊的推廣模式觸碰到傳銷等違法違規行為,將立即對推廣團隊采取相關措施處理。”
關于蜂收與匯聚支付的關系,報道中提及“匯聚支付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回應稱,匯聚支付主要為“蜂收”提供技術支持服務,并未參與到日常運營當中。”
不知道匯聚支付這樣的額回復是否會得到你的認同,反正小編不敢茍同。
通過蜂收的注冊頁面,可以清晰看到其官網正是匯聚支付的官網(joinpay.com),注冊協議也明確提到是匯聚支付旗下產品。匯聚支付一句“并未參與到日常運營當中”可能并不能服眾。
蜂收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由持牌支付機構運作的涉及信用卡代還的APP。
天眼查信息顯示,匯聚支付為“蜂收”的著作權人,匯聚支付是廣州市正佳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成立于2008年7月1日,總部位于廣州。匯聚支付于2014年7月獲得央行頒發的全國范圍內互聯網支付牌照,2015年12月獲得央行廣州分行跨境辦頒發的跨境人民幣支付許可批文,藉此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
支付之家網注意到,就在今年初,有用戶向聚投訴反映“匯聚支付旗下蜂收APP惡意收費”。
該用戶稱,匯聚支付信用卡認證需要10元認證費 ,認證完成自動返還到APP里,10元認證消費居然是商戶消費。客服沒人,電話卻是其它公司號碼,普通會員0.75當你操作的時候是0.75+1元手續費,而且是強制性的。
不僅僅是蜂收,還有此前的優可生活也飽受爭議。
今年4月份,湖南都市頻道曝光了知名信用卡代還軟件“叮咚生活APP”(優可生活前身)虛假交易債養債、發展模式涉嫌傳銷。
同時稱,長沙警方、銀監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業內人士對“叮咚生活APP”應該并不陌生,其采用的信用卡代還模式是“余額代償”,用5%的額度通過反復交易還款的操作實現當期賬單的償還。這種模式一直備受爭議,且涉嫌違法。
近期,還有一款名叫“匯收益”的無證支付平臺又因多次不到賬問題被用戶高頻率投訴舉報。
其實不到賬僅僅是問題之一,更危險的則是敏感信息泄露引起的境外盜刷。此前優可生活(yoki)信用卡代還平臺用戶就自曝該平臺發生多起境外盜刷事件。
今年年初,廣東匯俊律師事務所律師吳偉波發帖稱,“信用卡代還業務”是今年最有可能有牢獄之災的行業。
其實吳偉波律師所言非虛,不過具體而言應該是指涉嫌信用卡套現的代還模式。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官網曾發布了一期互聯網金融新業態風險巡查公告。公告稱,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發現信用卡代還和互聯網金融相結合的業務模式。公告指出,此類業務涉及信用卡違規套現、平臺收取高額費用、用戶信用卡信息安全等問題,潛在風險值得關注。
支付之家網了解到,信用卡代還主要業務模式有以下三種:
一、“套現貸”模式
代還平臺利用信用卡賬單日和還款日的時差(賬單日之后的消費全部為下一期賬單還款金額,還款日之前的存款都算本期還款),用戶只需要在信用卡中存入少量資金,代還平臺循環刷取資金返給用戶,從而達到全額還款的目的。
具體來看,用戶在使用前需設置還款期限、還款次數、還款金額等信息,并預先在信用卡中存入部分現金,代償平臺就會按照用戶設置進行刷卡-返現循環操作設置,套取用戶消費金額,并用于支付本期信用卡賬單,將本期賬單過渡到下個月,平臺在此過程中收取一定的手續費(賬單金額的0.8-1%)。
二、平臺代償模式
此模式本質為平臺代償,但與模式一不同的是,借款人不再欠款信用卡,而是欠款代償平臺。
公告顯示,該模式下信用卡代還平臺墊付用戶信用卡欠款,并取得對用戶的債權,用戶需定期向代還平臺償還貸款。技術平臺監測用戶還款周期可以為1周至24個月不等,月利率為0.55%-1%左右,同時部分平臺還收取每月0.1%-0.8%服務費和2%-3%手續費。
三、信用卡套現模式
用戶有多張信用卡,利用信用卡刷卡消費存在免息期的漏洞,循環刷多張卡來維持免息借款。該模式下,用戶通過在平臺刷取信用卡B,平臺收取手續費后將刷卡金返還用戶,進而用戶可以將信用卡B中的資金來償還信用卡A。
有業內人士指出,第一種和第三種模式利用信用卡套現,是明顯違規的。第二種模式中,代償平臺發放的資金本質上屬于個人消費貸款,消費貸款除了不能流向房地產和股市等投資市場,目前沒有明確的監管條文說不能用來償還信用卡,應該算是一個灰色地帶。
最近一年來,已經陸續有“蝸牛智能管家”、“碼上還”、“叮咚生活”、“蜂收”等信用卡代償產品遭遇主流媒體的曝光。
用戶在使用平臺信用卡代償業務時,多數需要先上傳身份證或本人手持身份證照片,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更有一些平臺,還需用戶提供持卡人的手機號、儲蓄卡卡號等信息;
諸多敏感信息被代償平臺獲得,存在信息泄露、冒用身份、資金被盜刷、電信詐騙等風險,潛在損失不可估量。而且,如果發生代償平臺卷款跑路事件,持卡人依然要承擔還貸責任。
總之,面對此類產品,一定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