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今日再迎調價窗口。多家分析機構預計,由于國際油價持續超低位運行,國內成品油價將再度因“地板價”機制而不作調整。
近日,歐佩克+終于達成減產協議,作為本輪國際油價下跌直接推手之一的“價格戰”止戈。但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造成全球原油需求萎縮和經濟下滑陰影。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減產協議達成難以扭轉全球原油供應過剩的局面。國際油價何時出現趨勢性反轉,仍需看疫情“臉色”。
“地板價”持續作用 今日國內成品油調價或迎“兩連停”
按照現行機制,國內汽、柴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
同時,現行機制中有“地板價”和“天花板價”,即價格機制設定上下限。上限為每桶130美元,下限為每桶40美元。當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不提或者少提;低于40美元的時候,最高零售價格不再下調。
在上一輪調價窗口時,“地板價”機制已經觸發。截至3月3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前10個工作日平均價格低于每桶40美元。國家發改委宣布,3月31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不作調整。
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于今日(4月15日)24時打開。這一輪計價周期中,國際油價每桶價格仍然在40美元以下的超低位區間徘徊。多家分析機構預計,4月15日國內成品油價格將再次因“地板價”機制而不作調整,進而迎來“兩連停”。
回顧以往,在2016年那輪國際油價下跌中,國內成品油調價曾因“地板價”機制而“六連停”。
此前國家發改委曾表示,當油價低于調控下限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未調價的金額不是直接留給企業,而是全部納入風險準備金,并根據《油價調控風險準備金征收管理辦法》規定,全額上繳中央國庫,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統籌用于節能減排、提升油品質量、保障石油供應安全,以及用于應對國際油價大幅波動而采取的保障措施的資金來源。
歐佩克+達成減產協議 國際油價仍難言“拐點”
北京時間4月13日凌晨,在歷經艱難談判之后,歐佩克+終于達成減產協議。首階段將于今年5月和6月每日減產原油970萬桶,這是歐佩克+機制成立以來達成的最大規模減產協議。不過這一結果略低于最初計劃的1000萬桶/日減產規模。
此前沙特與俄羅斯等國在9日達成初步減產意向,計劃于5月和6月每日減產原油1000萬桶,但墨西哥不滿意自身的每日40萬桶的減產份額,表示僅愿意每日減產10萬桶,導致協議未能生效。而在最終達成的協議中,與會各國同意將墨西哥的減產份額降至每日10萬桶。
根據最終協議,今年5月至6月的減產規模為日均970萬桶,7月至年底減產規模為每日770萬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減產規模為每日580萬桶。
歐佩克+機制成立于2016年,由沙特主導的歐佩克和俄羅斯等非歐佩克產油國共23個國家組成,但全球產油第一大國美國并未參加這一機制。
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雖然此次達成的減產協議規模創下歷史紀錄,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全球范圍內石油消費大幅下降背景下,這一減產幅度不足以扭轉油市供應過剩及庫存累積的利空壓力。
隆眾資訊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閆建濤表示,歐佩克+的減產目標是先去庫存,再去彌補需求下滑的影響。由于減產周期較長等原因,歐佩克+連續減產幅度要在2000萬桶/日以上,才有可能把油價推到50美元/桶水平。其他國家有可能會答應歐佩克+減產要求,但對于減產的監督很困難。
金聯創分析師許安靜表示,減產對于原油價格而言,會帶來短時間的市場情緒改善,但短時間的興奮以后,原油還會回到疲軟的基本面上來,繼續探底的可能性較大。全球疫情見頂之前,不要幻想原油出現趨勢性的反轉。(記者 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