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20日上午召開4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回應了物價、GDP、“美日企業撤離中國”以及“新基建”等熱點關注話題。
如何看待一季度經濟負增長?疫情沖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為1992年有季度統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對此,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表示,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對各國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帶來重大影響,也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宏觀經濟數據反映的其實是微觀主體的冷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第一,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沖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疫情期間的經濟運行,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行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并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第二,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空前考驗。本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沖擊,我們迅速果斷采取超常規的防控舉措,不僅在較短時間內阻斷了本土疫情傳播,也有力保障了14億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會秩序安全穩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難免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生命無價,相比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濟短期承壓這個代價是必須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第三,當前經濟運行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進程。從3月份以來的情況看,各項經濟指標正在逐步好轉。生產方面,用電量、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明顯恢復,3月份工業降幅比前2個月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產指數降幅收窄3.9個百分點,4月上旬用電量已同比增長1.5%。需求方面,內需正在不斷恢復,一季度投資、消費降幅分別比前2個月收窄8.4個、1.5個百分點。預期方面,3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回升16.3個、22.7個百分點,雙雙重回榮枯線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指出,中國經濟出現的復蘇趨勢令人鼓舞。
第四,強大國內市場正在有力發揮托底支撐作用。我國擁有14億人的大市場,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市場縱深和回旋空間巨大。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不少企業順應防控需要,迅速開展技改擴能和轉產擴產,一些滿足群眾基本需要的工農業產品生產和銷售保持了正增長,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等行業快速發展,線上課堂、網上辦公、遠程醫療等新業態成長迅猛,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13.2%。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在就區域總部落戶中國等加快洽談進程。這些逆勢成長的新增長點增長極,都展示出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潛力。
第五,宏觀對沖政策仍有很大空間并將持續發力。為應對疫情沖擊,前一階段在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我們也注意到,受國際疫情“二次沖擊”等影響,國內供需循環還沒有完全暢通,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個體工商戶停業歇業問題還比較突出。對各類市場主體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我們感同身受。下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在財政金融、投資消費、就業民生等方面,抓緊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著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切實穩定經濟運行。
“總體上看,這次疫情沒有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嚴鵬程強調,我們相信,依托強大國內市場支撐,通過宏觀政策對沖,暢通經濟循環,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動經濟發展盡快恢復到正常軌道,完成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何為“新基建”?中國將如何部署?
近期,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那么何為“新基建”?
發改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指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3個方面內容: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當然,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將持續跟蹤研究。”伍浩也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正在加快釋放。
從信息基礎設施看,取得跨越式發展和進步,高速光纖已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以及99%以上的行政村,4G網絡用戶超過12億。
從融合基礎設施看,助推轉型升級的作用日益凸顯,智慧城市建設路徑更加清晰,信息技術積極賦能城市精細化管理。
從創新基礎設施看,有力支撐了科學技術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布局建設55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引領作用。
關于未來的發展計劃,伍浩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聯合相關部門,深化研究、強化統籌、完善制度,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
二是優化政策環境。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于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準入規則。
三是抓好項目建設。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同時,超前部署創新基礎設施。
四是做好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協同,通過試點示范、合規指引等方式,加快產業成熟和設施完善。推進政企協同,激發各類主體的投資積極性,推動技術創新、部署建設和融合應用的互促互進。
美日企業撤離中國?考慮調整產業布局的企業數量很少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也關注到一些國家在企業回流問題上的言論或政策,也注意到各界廣泛深入的討論。”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袁達指出,需要強調的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支持經濟全球化,推動互利共贏的開放發展。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此特殊時期,需要各國攜起手來,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政府需要做的是幫助企業克服困難、渡過難關,而不是增加不確定性。
袁達表示,隨著中國迅速控制疫情、全面推進復工復產,外資基本盤總體上是穩定的,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經營逐步走向正常,訂單完成情況不斷好轉,外國投資者信心逐步增強,一批外資新項目即將落地,這充分說明中國投資環境的穩定性和堅韌性。
“中國美國商會、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商會機構近期所做的調查顯示,3月份以來,在華美資、日資企業生產經營趨于好轉,投資意愿比2月份明顯增強,考慮調整產業布局的企業數量很少。”袁達指出。
袁達介紹,跨國投資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繼續做好穩外資各項工作,支持外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
一是進一步推動外資項目和企業復工復產。著力幫助解決復工復產難點堵點,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復工復產。各項援企政策同等適用于內外資企業。
二是出臺2020年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2017年至2019年,我國連續三年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由93條減至40條。這次修訂將進一步放寬外資準入,進一步提升服務業、制造業、農業領域開放水平,繼續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
三是出臺2020年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本次修訂鼓勵條目將只增不減,重點是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好發揮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潛力,使更多領域的外商投資能夠享受稅收等有關優惠政策。
四是繼續抓好重大外資項目落地。對于重大外資項目,加強協調推進,給予支持保障。做好項目儲備,對于符合條件的制造業、服務業重大外資項目,將按程序納入重大外資項目工作專班協調范圍。在實施好前三批重大外資項目的基礎上,今年將推出第四批重大外資項目。推動重點省市建立健全地方層面的重大外資項目專班機制,全面提升外資項目服務水平。
五是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法》及實施條例。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法規確立的制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好外資促進、保護等各項工作。
下一步物價走勢如何?CPI漲幅有望繼續回落
“物價是民生大事,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重大問題之一。”近期CPI同比漲幅重回“4時代”,下一步CPI走勢如何?
“隨著全社會生產生活秩序的進一步恢復,CPI漲幅有望繼續回落,全年將呈現前高后低態勢。”嚴鵬程指出,疫情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的影響是短期的,我國物價平穩運行的基礎仍然堅實。3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4.3%,漲幅比上月收窄了0.9個百分點,環比下跌1.2%,是近10多年來環比最大降幅,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疫情對我國主要農副產品和其他消費品產銷的影響正在較快緩解。
嚴鵬程強調,國家發改委高度重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今年以來,會同有關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重要民生商品價格基本穩定。
一是強化豬肉保供穩價。啟動實施生豬規模化養殖場建設補助項目,鼓勵擴大豬肉等肉類進口。近兩個月,豬肉價格從較高水平上持續回落,4月19日,36個大中城市超市集貿市場豬肉零售價格比2月中旬下降12%。
二是強化糧油市場供應。加大成品糧油投放,積極推進糧食加工企業復工復產,指導各地特別是大中城市增加成品糧油庫存。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十分充裕、糧食加工生產能力總體富余,全國成品糧油市場供應充足、運行平穩,價格總體穩定。
三是強化民生兜底保障。把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作為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地實際發放補貼累計達到93億元。近日,我委又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階段性價格臨時補貼工作的通知》,明確自今年3月至6月,在現有保障對象基礎上,擴大保障范圍,提高1倍價格臨時補貼,預計將惠及6700多萬人。
嚴鵬程指出,下一步,發改委將繼續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一是強監測。主要是加強價格監測預測預警,及時提示預警市場變化和價格波動風險。二是促生產。主要是支持生豬養殖業復產擴產,鼓勵禽肉、水產品增產,加強糧食、蔬菜等農作物春耕春播管理。三是暢流通。主要是積極發展冷鏈物流,強化農產品市場公益屬性,降低物流運輸和市場交易環節損耗及費用。四是增供應。主要是繼續做好中央凍豬肉儲備投放工作,在重要時段加大投放力度,鼓勵商貿企業擴大重要民生商品進口。五是兜底線。主要是督促和指導各地落實好價格臨時補貼階段性提標擴圍政策,及時足額將補貼發放到困難群眾手中。(記者 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