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盡管今年央行一直提及這一貨幣政策基調,但對于“如何靈活,怎么適度問題” 總能在不同階段引發熱議。在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則對下半年劃定了量化目標:“貨幣政策還將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預計帶動全年人民幣貸款新增近2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將超過30萬億元。”
郵儲銀行戰略發展部研究員婁飛鵬認為,受疫情沖擊影響,實體經濟尤其是企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加大了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支持力度。前5個月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較快,后續經濟逐步恢復也有助于增加信貸需求,據此看全年實現目標難度不大。
頗受市場關注的是,這兩大量化目標釋放出什么信號?在建銀投資咨詢分析師王全月看來,根據上述目標,信貸投放邊際趨緊預期明顯,一方面在于宏觀經濟指標呈現回暖趨勢,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從“量價并行”向“以價為主”進行切換,為未來應對突發情況預留政策空間。另一方面,穩定市場預期,減少信貸供應由松變緊時的市場陣痛。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則認為,不要特別關注數據的變動,從銀行信貸的投放和實體經濟的需求來看,上半年較為集中,下半年相對少點。按照過去的規律看,銀行一、二、三、四季度的信貸投放比例,大概是3、3、2、2,也就是上半年要投放到全年的60%以上,這是市場供需的規律。所以不要過分關注下半年月均水平是否減少,是不是信貸會緊縮。
除了量型工具外,貨幣政策價格工具的動態同樣備受關注。易綱提到,將通過利率市場化改革,引導市場利率持續下行,推動金融部門向企業合理讓利,著力緩解融資貴問題。對于近兩日熱議的金融系統的讓利問題,易綱提及三點:一是通過降低利率讓利。二是直達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讓利。三是銀行減少收費讓利。預計金融系統通過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將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
1.5萬億元的讓利指標相當于商業銀行去年總體凈利潤的75%,可見力度之大。如此大規模的讓利,如何實現?王全月表示,疫情暴發以來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已明顯下降,而金融機構負債端的成本并沒有明顯下行,息差正在縮小,如果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等“賠本也要讓利”,恐怕不是可持續的辦法,還可能引發新的金融風險。因此,未來一段時間商業銀行可能會通過降低存款利率等方式壓縮負債端成本,同時央行也可能通過降準的方式提供低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讓利。
此外,易綱也透露,疫情應對期間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階段性,要注重政策設計激勵相容,防范道德風險,要關注政策的“后遺癥”,總量要適度,并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王全月認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央行已多次對貨幣政策進行提前“表態”。如2月初的1.2萬億元逆回購、6月MLF(中期借貸便利)的一次性續作等。監管表達“提前考慮政策工具的適時退出”,可能是在提示市場要做好貨幣政策在未來轉向的準備。(記者 孟凡霞 吳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