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8場新聞發布會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通報說,6月20日0時至24時,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2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齡平均42歲,最小1歲7個月,最大86歲;北京戶籍10例,外省戶籍12例;豐臺區10例,大興區8例,海淀區3例,通州區1例;臨床分型輕型3例,普通型19例。已完成17例確診病例調查,5例正在調查中。
危重癥治療有多難?
3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最新疫情報告指出,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死亡率超過50%。而剛開始,“來一個死一個”的結果讓駐扎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圣青教授幾近崩潰。李教授是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經歷過SRAS,她說,與新冠肺炎的慘烈程度相比,SARS算小巫見大巫。尤其是危重癥患者,救治難度比SARS還大。
回顧性研究顯示,病情進展到危重癥后,死亡率高達61.5%,患者從入住ICU到死亡的平均時間為7天。
想要了解更多行業專業分析請點擊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0-2025年康復醫療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康復醫療器械市場規模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去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2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已達到4000萬人,大部分老年人有康復需求。而目前需要康復治療的人群中,超過4/5均無法及時接受正規的康復治療。
隨著市場需求不斷增長以及扶持政策加碼,康復醫療器械作為提高失能者及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工具將受到市場重點關注。去年我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達270億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康復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700億元,年復合增速將超20%。便攜式監測和智能輔助產品將成為康復醫療器械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物聯網技術不斷提升以及智能硬件設備的飛速發展,康復輔助器械智能化、信息化的發展將對康復醫療產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共有康復機構6914個,開展肢體殘疾康復訓練服務的機構達2181個,全國共對36.7萬肢體殘疾者實施康復訓練,而我國肢體殘疾者超2400萬人,康復裝備供應與臨床需求存在巨大缺口。智能康復輔助醫療器械產品具有積累動態數據、智能分析治療效果、優化治療方案等優點,并能幫助人體完成肢體動作、實現助殘行走、康復治療、減輕勞動強度等功能。
2020年康復醫療行業發展前景和現狀分析
據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各級殘聯對殘疾人康復經費的投入總額為13.3億元,僅占當年公共衛生總投入的0.7%,占當年GDP的萬分之3.8,人均康復經費僅1.1元,只有33.5%的殘疾患者享受到了康復服務,而根據2010年美國總人口及醫療衛生投入比例計算得知美國人均康復費用為452.3美元(包括長期護理在內),可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遠,今后還要繼續增加相關的投入。
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殘疾人康復機構7858個,其中,殘聯辦康復機構3049個,康復機構在崗人員達22.3萬人。
2016年,我國國內康復醫療市場規模僅有321億人民幣(人均23元人民幣),遠低于美國的1000億美元(人均約80美元)。如果按照基本滿足我國康復需求的水平測算,至2020年,我國康復醫療產業規模有望達到880億元。
康復醫療行業發展前景
雖然我國康復醫療發展迅猛,但康復專業人員相對缺乏,機構服務能力較弱。我國有著巨大的康復醫療市場需求。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殘疾人已達到8500萬人,其中5000多萬人有康復需求;同時,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加深,截至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突破兩億大關達到2.02億,其中需要康復服務的約9000多萬人。眾多企業已經看到我國康復醫療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公司在中國建立研究機構、生產基地,而中國的企業也在不斷發展中走向世界,參與國際的競爭,我國康復醫療市場潛力不可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