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1世紀資本研究院公募基金行業“責任暖人心,不一樣的中考榜”系列測評之一。上半年科技ETF的一股風潮,讓全市場為之瘋狂,跟風者眾。
時過境遷,有何體驗?
研究團隊根據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股票型ETF規模排名前十位產品,除了幾只寬基指數產品外,有兩只均為科技類ETF產品。一只是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另一只則是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兩只ETF規模分別為256.24億元和152.28億元。
事實上,從成交情況來看,科技類ETF在上半年多次連續登頂成交額榜首,伴隨著科技股浪潮,科技ETF也備受關注。
從業績表現來說,上半年醫藥主題ETF的業績則排名靠前,在業績前十的股票型ETF中,醫藥ETF占據5個席位。
“今年以來科技板塊表現不錯,很多機構也在持續宣傳科技類相關產品。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選個股的能力有限,通過科技類ETF、通過投資指數基金來配置是不錯的選擇。”華南一家公募基金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ETF風起背后
從今年市場情況來看,ETF整體也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擴張。
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場ETF基金規模合計為6950.39億元,相比去年年末6230.46億元的數據繼續增長了700多億。
如果按照股票型ETF單獨計算,今年一季度末全部股票型ETF的規模合計6236.44億元,占全部ETF規模的比例為86%。相比去年年末5557.36億元的規模繼續增長了679億元。
不過相比來說,由于二季度市場波動,今年上半年末全市場股票型ETF的規模相比一季度末已經出現縮水,規模縮減超過300億元。
按照凈值和份額數據測算,今年上半年年末規模排名前三的股票型ETF分別是華夏上證50ETF、南方中證500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3只ETF的規模均超過300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的華夏上證50ETF,規模為395.12億元。
從半年來基金份額增長最大的幾只科技類ETF的情況來看,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華夏中證新能源汽車ETF,3只科技類ETF今年上半年的基金份額增長均超過了100億份。而上半年末,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華夏國證半導體芯片ETF兩只產品的規模均超過100億元且排在全市場股票型ETF規模的前十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不少科技類ETF受資金追捧的局面,也讓各家機構都加緊了新產品布局。
就當前數據來看,本月還有華寶中證智能制造主題ETF、銀華國證新基建ETF、華夏中證機器人ETF、南方中證科技100ETF等科技類ETF提交申報材料。
“ETF產品具有其他基金產品所不具備的高透明度、高流動性特點,清晰透明的持倉結構具有明確的投資風格,這樣配置過程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前述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不過在二季度整體資金流出的格局下,科技類ETF也出現了大幅縮水。
相比來說,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在一季度末的規模就已超過300億元,不過今年二季度末,這個規模則縮減了50億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目前幾只規模較大的科技類ETF的基金貼吧中討論依舊活躍,有投資者在討論“找機會入場”、也有投資者表示“虧了很久,現在漲回來趕緊賣出”。
從當前市場機構觀點來看,針對下半年科技板塊的投資主線依舊有不少提及。
追風者反饋不一
“由于國際博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存在,A股優質科技類上市公司成為投資者青睞的投資標的。”某券商系公募基金投資總監受訪指出。
該人士認為,科技股調整后科技類指數的估值水平也逐漸回歸合理水平,在基本面長期向好、流動性寬松、外資長期流入的背景下,科技類資產的投資有望在未來成為A股市場投資主線。
如果按照業績來看,幾只醫藥主題ETF,則跑贏了火熱的科技類ETF。
但是,從規模增加來看,效果卻不明顯。
數據顯示,上半年漲幅排名前三的3只股票型ETF基金中,規模最大的僅為國泰中證生物醫藥ETF,該基金上半年末的規模在22.65億元;而規模最小的南方中證500醫藥衛生ETF,僅有4041.06萬元。
相較一季度末的規模數據,這三只漲幅靠前的醫藥ETF規模增長并沒有太多。國泰中證生物醫藥ETF二季度末規模僅增加12億元;華寶中證醫療ETF的規模僅增加2億元左右;南方中證500醫藥衛生ETF的規模也僅增加了不足千萬。
相比來說,共有2只科技類ETF的上半年收益排在全市場股票型ETF的前十位,其中包括回報為44.58%的國泰CES半導體芯片ETF以及回報為43.41%的國聯安中證全指半導體ETF。
“不少行業ETF投資者中散戶占比較高,也容易造成追漲殺跌的格局。”北京一家公募機構人士表示。
“就是當作股票在炒。”北京一位基金投資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實際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不少投資者交流平臺來看,被裹挾進這股ETF風潮的追風者們,反饋也是不一樣的。
“正好在高點賣出了”“買了很久終于回本”,種種情緒夾雜下,對于當前大發展的行業主題ETF來說,更增添了些許壓力。
“ETF本來應該是配置型工具,以機構資金為主的參與結構才會更加穩定。但是當前市場上顯然還需要一定引導。”前述機構人士認為。(記者 姜詩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