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上市的18家企業,被寄予了極大關注和期望。從上市首日的表現來看,18家企業不負眾望,均表現優異。
數據顯示,8月24日創業板指收漲1.98%,首批18只新股全線上漲,共有10只股票漲幅超過100%。其中康泰醫學漲幅領跑,該股當日盤中最大漲幅近3000%,最終收漲1061.42%,卡倍億漲幅達到743.27%,天陽科技漲幅達258.62%。
在上市的18家企業中,有3家與醫療行業相關,分別是康泰醫學、維康藥業、回盛生物。康泰醫學專注電子醫療設備研發,首日股價漲幅最高,一度接近3000%,最終收漲1061.42%;維康藥業是一家中西藥制造企業,首日上漲96.03%;回盛生物專注動物保健領域,上市首日上漲84.02%。
針對創業板注冊制后上市企業首日“開門紅”的現象,山藍資本執行合伙人劉道志認為上市首日表現“過熱”,投資者應謹慎,后續肯定會回落到正常的價格。北極光創投執行董事宋高廣表示,不能僅用一天的表現來衡量企業的價值,應該將其放到一個比較長的周期中,來觀察企業的發展情況。
創業板啟動注冊制無疑是中國創投行業重大事件,將深刻地影響、改變中國創投生態。對于專注于一級市場的醫療投資機構和醫療創業公司來說,創業板注冊制正式啟動有何重要意義?帶來了哪些發展機遇和挑戰?
促進有價值、有潛質的優質醫療企業快速發展
2009年10月,創業板正式開板。至今,創業板已誕生10余年時間。6月12日,創業板迎來重大改革,深交所官網正式發布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相關業務規則及配套安排,邁向注冊制。
注冊制與此前運行了10余年的核準制的核心區別在于審核權力由證監會下移至交易所。此前,審核機關需要保證公司申請文件的所有數據符合監管機構制定的發行條件,且需要對公司價值進行評估。注冊制后,發行審核機構只對注冊文件進行形式審查,保證企業提供的材料真實、齊全、合規即可,企業價值交由市場評估。
也就是說,上市并非意味著成功,將價值交給市場判斷,企業在上市后更應該積極促進自身發展,努力獲得市場認可。
創業板注冊制與核準制規則區別
創業板注冊制上市盈利條件規定,一般盈利企業近兩年均盈利,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或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盈利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紅籌和特殊股權結構企業預計市值不低于100億元,最近一年盈利;或預計市值不低于50億元,最近一年盈利且營業收入不低于5億元。未盈利企業預計市值不低于5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億元(這項標準1年內暫不實施)。
以上提到的上市標準,企業只需滿足其中一項即可。據了解,首批18家上市的企業都是以“近兩年均盈利,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這一標準成功上市。
與此前相比,創業板改為注冊制后,上市門檻明顯變低,雖然有一定利潤要求,但上市條件相對來說更友好一些。此前許多與創業板無緣的醫療企業迎來了機會,讓更多有潛質、有價值的優質醫療企業得以縮短上市周期,快速上市,獲得更多資本的支持。“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是一個不錯的上市通道。”宋高廣表示。
宋高廣認為,創業板啟動注冊制能夠一定程度上刺激醫療板塊的發展,利好有一定收入且有發展空間的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企業。
“研發創新藥和創新生物技術資金投入大且研發周期長,遠遠大于投資機構一期基金的投資周期,導致長期以來這兩個領域資本流動性不佳。注冊制后,勢必有更多資金愿意投入到生物醫藥和生物科技領域,推動整個行業更加活躍。”
不過,從首批上市的企業來看,三家涉及醫療領域的企業(康泰醫學、維康藥業、回盛生物)都不屬于上文所說的生物醫藥或生物科技企業。對此,劉道志表示:“首批上市的企業不能作為標桿,未來肯定有一大批科技含量更高的醫療企業陸續在創業板上市。”
在退市制度上,創業板注冊制后,規定“對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實施退市風險警示(*ST),ST或*ST后股票漲跌幅限制仍為20%;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 。”
改為注冊制后,沿用多年的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環節被創業板摒棄,財務指標也不再是退市的唯一標準,市值過低、信批違規等都被列為退市指標,指標更加豐富和完善。
創業板、科創板,該如何選擇?
創業板和科創板均是服務于創新型企業。此前,國內的醫療創新企業更傾向于在科創板上市。以今年為例,康希諾、君實生物、成都先導、天智航、愛博醫療均是在科創板上市。
劉道志表示:“創業板啟動注冊制后,創業板會成為醫療創新企業更青睞的IPO渠道。”可以預見,接下來,申報創業板上市的醫療創新企業將逐漸增多。
創業板與科創板上市盈利差異
從所支持行業來看,創業板對企業所屬行業包容性較強,但對不支持的行業有比較明確的規定。科創板則是明確指出了所支持行業。不過,兩個板對醫療創新企業都是敞開了大門,尤其是科創板,明確指出上市企業應屬于生物醫藥領域等六大領域。
“從上市盈利條件來看,創業板和科創板沒有本質差別,應該更多地從企業自身情況,從股東機構、外資比例、公司架構、市場范圍等角度綜合考慮。”劉道志認為。
選擇科創板還是創業板,不應僅從上市門檻角度進行比較。雖說上市盈利條件區別不大,但宋高廣認為創業板和科創板屬性、定位有差異,適合的企業也就有所不同。科創板主要服務于符合國家戰略、突破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突出硬科技特色,發揮高示范作用。創業板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簡單來說,就是科創板對企業的‘創新’和‘科技’屬性要求較高。有較穩定的營收、成長性好、科創屬性相對一般的醫療企業更適合在創業板上市。”
高投入研發型企業上市仍困難
可以看到,在上市盈利條件中,創業板在改革初期對企業的盈利做出了要求,這對于高投入型研發企業來說存在一定挑戰。其中,高端醫療器械的上市問題尤為突出,“先進醫療器械企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盈利,難以滿足創業板要求。”
雖說一年后,未盈利企業可通過“預計市值不低于50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億元”這一標準上市,但宋高廣表示,高投入型研發企業肯定會經歷從研發型向銷售型企業轉型的歷程,但并非每家企業的轉型都是那么的順利,在銷售、營收方面或多或少會存在困難。
科創板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盈利要求。對于暫時未盈利的企業,科創板規定“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即可上市。前段時間,無利潤、無產品、幾乎無營收的澤璟制藥就成功在科創板上市,尚未盈利的君實生物、神州細胞、百奧泰也是在科創板上市。但宋高廣認為:“高端醫療器械企業想要達到科創板要求的40億元估值的要求也有一定難度。”
針對現階段高端醫療器械上市困難的問題,宋高廣表示希望相關企業能夠積極和證監會及相關機構溝通,也希望決策機構能夠考慮高投入研發型企業的特殊情況,為這類型企業開辟新的通道。
形成暢通退出機制,醫療投資更有信心
退出困難是長期困擾投資機構的問題。
創業板啟動注冊制后,對投資機構最明顯的好處在于退出機制更順暢、可預期性更強。宋高廣談到:“創新藥的研發周期在10年左右,作為投資機構我們往往就是陪跑10年,對資金流轉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創業板啟動注冊制之后,企業上市周期縮短,機構投資周期隨之縮短,資本靈活度將更高。同時企業上市后可利用募集到的資金不斷發展壯大,從而提高估值,投資機構獲益也將更大。”
宋高廣注意到,注冊制后,不少原本投早期項目的投資機構開始將目光放到中后期項目上。“在注冊制帶來的利好影響下,未來幾年大家會更集中在后期項目的投資上。”但他認為,“資本紅利下,創投圈短期內追逐后期項目是正常現象。從長期來看,投資勢必會回到正常的節奏和狀態中。”
劉道志則提到:“之前,大家投早期項目都比較謹慎,就怕退出時間太長,更樂意投資后期項目。創業板啟動注冊制后,上市標準略微寬松,沒有凈利潤的企業也能申請,大家投資早期醫療項目的意愿和信心也大大加強。”
結合兩人的觀點,也就是說,注冊制啟動,投資機構對早期、成長期和后期項目的投資意愿都會加強,對中國創投生態均衡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注冊制下,投資機構專注的投資領域和投資階段也在發生變化。
從投資領域看,生物醫藥、生物科技、高端醫療設備、心血管高值耗材、手術機器人、微創醫療器械等符合創業板屬性的會更受投資機構歡迎。
從投資階段看,投資機構會適當擴大投資階段跨度,早、中、后期項目的融資工作都將會更順利。北極光創投專注投資早期科技類項目的北極光創投,創業板注冊制下,這一基本投資邏輯仍然不會改變。“但之后我們也會做一些細微調整,適當考慮投資有潛力上市和有望成為龍頭企業的成長期和后期企業。”
同時,宋高廣和劉道志均強調,企業上市門檻降低并非意味著投資機構的投資難度降低。“前兩年大家普遍有這樣的心態:認為一旦上市,這家企業就成功了。實際上,上市只是融資渠道拓寬,并不是判斷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注冊制下,企業價值交由市場判斷,市場機制會淘汰掉不合格的企業。因此,注冊制下,投資機構更應該“回歸價值投資”,投出真正有價值的企業,才能收獲可觀的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