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型頂背離”誘發了暴跌
很多投資者包括專業人士普遍認為高位量能不濟容易形成頂背離,但本次創業板的頂部卻是在高位天量的背景下出現的。
如果投資者無法從量能上判斷多空雙方力量之間的對比,那么根據成分指數與綜合指數之間的關系也能判斷出來。通常情況下,當成分指數與綜合指數經過較長時間較大幅度的上漲,進入震蕩整理或一段時間下跌階段后,若綜合指數突破了平臺上沿或前期高點而成分指數無法跟進時,則視為階段頂部(短期、中期、長期皆可)確立的標志。歷史上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本次創業板綜在9月2日刷新此輪反彈后之所以很快被打了下來,就在于創業板指未能刷新平臺高點不說,反倒是重心下移,從而讓兩者形成了“指數型頂背離”局面,最終誘發了天量暴跌。
暴跌與大周期均線交叉有關
這一周對創業板綜來講,恰恰是60周線與250周線實現交叉的節點。從過往歷史數據來看,MA60、MA90、MA120、MA250這樣的大周期均線之間相互交叉后,2個時間單位內不是變盤就是跳空加速,或兩者兼而有之。因此,這次周線級別天量暴跌,與60周線交叉250周線不無關系。對投資者來講,連續上漲后遇到這樣的情形,逃頂“趕早不趕晚”無疑是正確的操作策略。
展望
創業板短時難有系統性機會
以創業板綜為例,近兩個月的“上升楔形”隨著上周的天量暴跌而終結了長達2年的小牛市,正式確立了大級別的調整行情。即使是從短線角度分析,其短期下跌目標應當是2859.35×2-3210.15=2508.55點,即探至今年3月頭部區域才會展開波段反抽行情。因此,本月內創業板難有系統性機會,抑或結構性機會也相當難把握。
天量超越滬市昭示風格轉換
A股絕大多數時間,資金博弈的重點分別是上海主板、深圳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當規模較小的市場,其成交金額超越了規模較大的市場時,往往意味著接下來大資金會流向較弱的一方。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2016年5月中小板成交金額超越了上海主板后,之前弱于中小板的上海主板逐漸強于中小板;2000年春季深圳主板成交金額超越了上海主板后,之前領漲的深圳核心資產股也就是成分股明顯滯漲,而上海市場則逐漸強于深圳市場尤其是強于深圳市場的成分股。因此隨著創業板天量暴跌且超越了滬市的成交金額,可以預期接下來創業板將成為A股走勢最弱的群體,而上海市場特別是上海主板的低估值低價藍籌則會成為未來較長時間抗跌性較強的群體。
創業板虧損低價股風險巨大
創業板低價股這波殺跌,主要是創業板低價股群體絕大多數股票缺乏基本面支撐導致的。很多創業板低價股業績虧損,且不少在今年五六月份存在著“面值退市”風險。公司管理層為了提振股價,不得不采取諸如增持等舉措來刺激資金拉抬股價。但這些舉措未必就能從根本上扭轉公司的頹勢,亦不排除畫餅充饑的可能。況且在退市制度日益嚴厲的背景下,尤其是下周一兩家創業板股將被ST而日內漲跌幅依然是20%的情況下,創業板迎來又一輪退市狂潮,是大勢所趨。所以,投資者在操作上最好不要涉足創業板虧損的低價股,只能“短炒”業績盈利的創業板低價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