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重慶銀行(01963.HK)成功通過證監會發審委會議,成為今年第2家A股過會銀行,也將成為西部首家“A+H”上市的城商行。這意味著歷時兩年多,重慶銀行已正式叩開了“回A”的大門。至此,重慶銀行進入回歸A股上市的沖刺階段,將在資本市場上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
重慶銀行成立于1996年,是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成立最早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之一。2013年11月,該行在港交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成為首家登陸H股的內地城商行。
2018年6月,重慶銀行在回A之路再邁一步,向證監會提交A股上市申請并獲得受理。招股書顯示,重慶銀行此次擬發行不超過7.81億股,登陸上交所上市,發行后總股本不超過 39.08億股。
作為內地首家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城商行,重慶銀行IPO過會后的首份業績著實引人矚目。8月28日,該行發布了2020年中期業績公告,從中可以一窺其發展后勁。
回顧上半年的風雨兼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及錯綜復雜的形勢,該行積極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效防范化解風險,經營業績穩中向優,在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支撐“六穩”“六保”大局中加速轉型升級步伐,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經營業績穩中向優資產規模破5000億
重慶銀行的資產規模在我國西部地區依然處于領先地位。半年報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該行總資產5322.22億元,較年初增加309.90億元,增幅6.2%。在今年復雜的形勢和壓力下,該行實現了凈利潤的逆勢增長:實現營業收入65.11億元,同比增加10.38億元;實現凈利潤26.20億元,同比增加1.31億元。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盡管重慶銀行通過加大向實體企業的讓利力度,利潤增速有所放緩,但客群基礎更加鞏固,零售客群規模較年初增長13萬戶,小微企業客戶較年初增加9781戶,實體企業客群不斷拓展,發展后勁得到增強,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筑牢了基石。
從負債結構來看,該行存款余額突破3000億元,存款在負債中的占比較年初提高0.9個百分點,儲蓄存款占比較年初提高1.2個百分點,存款結構持續優化。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734.16億元,較年初增加152.08億元,居地方法人銀行增量首位;個人存款余額1122.62億元,增幅11.4%,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本地市場占有率再創新高。
該行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體經濟發展等領域加大資產投放。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180.09億元,較年初增長16.5%;綠色信貸余額121.5億元,較年初增長34.6%;川渝地區貸款余額2264.50億元,同比增長16.16%。
全力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提質增效
在經營業績穩步增長的背后,是重慶銀行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全力服務實體經濟的結果。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復雜形勢下,全力支持實體經濟、落實“六穩”“六保”工作更是金融機構的重要使命。為此,重慶銀行積極響應、落實舉措,圍繞助力防疫抗疫和復工復產、小微企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方面,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
從新增融資總量上看,重慶銀行繼續發揮著“主力軍”作用。為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該行迅速制定落實支持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的措施30余條,全力投身金融戰“疫”,該行運用人民銀行專項再貸款資金向143戶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投放39億元,投放金額居重慶市金融機構第一。
作為重慶本土城商行,重慶銀行在充分了解當地小微客戶需求方面具備天然優勢,在此基礎上,重慶銀行主動作為,積極向小微企業精準滴灌金融活水。截至6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38億元,同比增長49億元。其中,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0.25%,增量占上半年各項新增貸款總量的比重為29.73%,居重慶市地方法人銀行第一位。
為確保更多資金直達實體經濟,重慶銀行深入一線主動走訪服務企業,“點對點”定制融資方案,“一對一”提供精準服務。截至6月末,該行制造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較年初增幅、增量占上半年各項新增貸款總量的比重分別為39.07%、19.42%、25.72%,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速、較年初增幅分別達到14.15%、7.89%,以上5個數據在重慶市地方法人銀行中均排第一。
脫貧攻堅是今年的主旋律。重慶銀行強化對貧困區縣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7.22億元,較年初增長20.5%。值得一提的是,該行在全市率先采用“銀行+保險+物聯網+農戶”模式,推出生豬養殖信用貸款產品“豬保貸”,依托龍頭企業推出生豬養殖供應鏈金融產品“豬農貸”,生豬產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32.69%。截至6月末,涉農貸款余額368.1億元,較年初增長57.97億元。
筑牢“風險網”資產質量持續改善
防范風險是銀行業穩健發展之本。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重慶銀行在穩增長的同時把風險防控擺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為嚴把風險入口,該行運用“傳統風控+大數據風控”,促進信息集成和數據整合,破解信息不對稱,強化授信評審、貸后管理、不良資產處置等工作。針對小微企業,該行研究場景化、批量化“信貸工廠”模式,有效把控風險;針對實體經濟、制造業等領域,該行優化授信政策,支持與民生消費、公用事業等弱周期行業,支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重慶銀行優化貸后管理職能,“點”“面”結合強化風險監測預警。在“點”上,該行對客戶實行授信全流程風險監測,推動貸后管理線上化,提高貸后檢查頻次,對重點管理授信嚴抓實管,精準施策、及時處置。在“面”上,該行完善多維度的資產質量監控體系,及早發現風險異動,采取應對措施,防范資產質量下遷。
同時,該行從區域、資產類型等維度深入推進不良資產集中管理,綜合運用重組、訴訟清收等措施,有效降解風險。今年上半年,實現不良資產清收、實質化解逾6億元。
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防控舉措,重慶銀行資產質量不斷改善。截至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1.24%,較年初下降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302.17%,較年初上升22.34個百分點。撥貸比3.76%,較年初上升0.20個百分點。
積極擁抱金融科技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
在數字經濟浪潮和科技的推動下,重慶銀行始終密切關注國內外金融形勢變化和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開展前瞻性研究,加快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研究應用,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半年報披露,重慶銀行“風鈴智評”大數據管理系統獲得中國科技創新大賽銀獎、重慶金融科技研究課題一等獎等眾多榮譽,而這僅是重慶銀行潛心發展金融科技、推進數字化轉型之路所獲的眾多贊譽之一。
為有效滿足小微企業“短、頻、快”的融資需求,該行圍繞數字化普惠金融構建多元產品體系,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持續優化迭代“好企貸”,基于場景和市場需求推出個體經營貸、鏈企政采貸、線上續貸等子產品,覆蓋信用類、供應鏈金融類等貸款產品,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做到最快15分鐘內審批放款。今年上半年,該行為3341戶小微企業發放自主研發線上貸款24億元,累計投放112億元,服務小微企業2萬戶。同時還試點推廣評審智能化,分步實施資料傳送“無紙化”、數據采集“集成化”、審批流程“線上化”。
新冠肺炎疫情下,“零接觸”服務成為大勢所趨,重慶銀行著力打造移動智能銀行,線上渠道客戶數同比增長26%至210萬戶,在線交易量增長超10%至3000余億元,高頻服務的線上替代率超過90%。該行還創新推動傳統“柜面延伸”向“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轉變,以遠程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惠民利企,3個月投放期內交易量突破4萬筆。同時,該行統籌推進電子渠道項目群建設,加快打造手機銀行5.0、個人網銀4.0、企業網銀4.0等線上渠道,進一步彰顯“零接觸、高觸達”的服務優勢。
各種獎項紛至沓來獲行業、市場認可
時間拉回到2019年,重慶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獲得的獎項可謂不勝枚舉——“2019 IDC金融行業技術應用場景最佳創新獎”“中國金融科技創新大賽智能客服-創新應用銅獎”“2019年中國電子銀行金榜獎最佳智慧金融平臺獎”等,累累碩果背后,是重慶銀行在金融科技領域的不斷探索和深耕。
回顧今年上半年,重慶銀行斬獲多項重量級獎項:2019年度金融標準創新、金融科技創新等四項先進單位……這是行業與市場對重慶銀行的價值認證與實力認可。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銀行的穩健表現也獲得了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今年5月21日,標準普爾國際評級公司(S&P Global Ratings)繼續給予重慶銀行“BBB-”投資級評級,展望“穩定”,連續四年維持對重慶銀行的投資級評級不變。這一評級結果,是在國際國內環境極其嚴峻復雜、國際評級公司普遍下調國內外銀行評級的背景下取得的,這表明重慶銀行的穩健表現獲得國際資本市場認可,充分反映了標準普爾對重慶銀行的認可及發展信心。
得益于經營質效的穩步提高,重慶銀行的行業排名不斷上升。據了解,該行連續5年位居英國《銀行家》雜志“全球銀行1000強”前300名。
業績穩中向優、發展態勢穩健可持續、金融科技全面賦能,這是即將成為中國西部首家“A+H”股上市城市商業銀行的底氣和“硬核”實力。站在新的起點,重慶銀行將堅定邁向新征程,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海中乘風破浪,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