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記者在多地走訪了解到,各地各部門單位等強化監督、加強教育,多舉措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舌尖上的節約”正成為百姓在外就餐消費新風尚。不過,公務接待、自助餐食等餐飲浪費情況仍較為突出,“面子”問題是造成浪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制止餐飲浪費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從機關食堂、高校餐廳到餐飲企業等,都在想方設法促進節約,收到明顯效果。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的公務接待成為了餐飲浪費治理的薄弱環節。比如蘇北一些縣城,一場主客七人的公務接待,上的早餐量夠20個人吃,且餐廳服務員說這是常態。再比如,在河南某縣,為表現對來賓的重視,一些公務接待早餐設置桌餐,菜量較大,造成饅頭、油條、粥等大量浪費。這兩個反面例子都是在浪費早餐,由此不免讓人懷疑午餐、晚餐是否更浪費,因為一般來說,早餐相對簡單,而午餐、晚餐則更為豐富,浪費現象可能更嚴重。
上述地方公務接待為何沒有加盟“節約”隊伍?從報道來看原因如下:一是只要總費用不超標就沒問題;二是為表現對來賓的重視和熱情,上餐量遠遠大于主客的實際使用量;三是在中餐廳進行公務接待都有一定慣例,先上涼菜再上熱菜后上主食,形形色色幾十道菜造成了浪費。
顯然,公務接待應該成為餐飲節約的好榜樣而非壞示范。因為公務接待涉及兩個核心問題,一個是公權力,一個是公款。一旦公務接待存在餐飲浪費,那么浪費的不僅是糧食,還有公款,同時還會損害公權力形象,后果更為嚴重。所以制止餐飲浪費必須把公務接待作為重點。
其實,從《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條例規定的出臺,到各地各單位不斷細化公務接待的制度和標準,可以說,相關剛性約束已在不斷建立和完善,但從實際情況看,相關規定落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在于相關規定只約束公款浪費,卻未約束餐飲浪費,所以部分公務接待雖然在總費用上符合規定,但仍造成了糧食浪費。因此,在制止餐飲浪費背景下,公務接待標準有必要進一步完善,比如,針對餐飲種類、上餐量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標準,使規定更為科學合理。
同時,公務接待存在浪費餐飲,也與一些公職人員講究面子有關:只有在餐飲招待上做足文章,才能給足賓客面子,也才能讓領導有面子,這種觀念在招商引資、引才等活動中尤為明顯。但在倡導節約的大背景下,這種浪費式公務接待未必能給客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公務接待有必要改變一些不好的慣例或者陋習。即便一些習慣是長年累月形成的,甚至與當地習俗有關,不容易改變,但在走向文明時代的今天,不好的習慣該改也得改。政府部門更應以公務接待為突破口,率先革除陋習,這樣不僅有助于引領社會風氣走向文明和節約,而且有助于塑造、提升地方政府形象。
期待各地公務系統能夠積極主動改變公務接待中不好的慣例和觀念,把公務接待作為節約公款和糧食、塑造公權力形象的重要抓手。當然,不能只依賴自覺改變,還應該完善相關制度標準,倒逼公務接待盡快從“浪費式”向“節約式”轉變,成為社會風氣的示范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