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今年以來,淮北市圍繞制造強市,從推進產業轉型、支持民營經濟、創優營商環境、聚焦要素保障等方面著手,保證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順暢,穩住了經濟基本盤,前三季度,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比年初回升了近10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31.4%,居全省第2位;外貿進出口總額7.4億美元,同比增長24.3%。
推進產業轉型。出臺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轉型發展“1+2”政策體系,實施產業升級“個十百千”工程,“真金白銀”支持企業發展。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機遇,圍繞重點發展陶鋁和鋁基高端金屬材料、新型煤化工、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通過“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實施招商,吸引更多的關聯企業聚集,培育壯大產業集群。
支持民營經濟。通過組織民營企業參與“三重一創”等重大新興產業工程、產業專項申報、“請進來”和“走出去”搭建民營企業家學習交流平臺、引導市級主流媒體宣傳民營經濟發展先進典型等方式,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1-9月全市新增私營企業5752戶、個體工商戶16607戶。民間投資同比增長5%,居全省第2位。28家民營企業在省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掛牌,60家民營企業申報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成為保兩鏈穩定的重要力量。
創優營商環境。深度推進“放管服”改革,創新服務模式,推廣應用企業開辦“一窗通”系統、投資項目并聯審批系統,大幅壓縮企業開辦、項目報批時限。企業開辦一日辦結,工程建設項目報批壓縮至90個工作日。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確保企業安心生產經營。
聚焦要素保障。實施支持高層次人才、高校畢業生來淮在淮就業創業等聚才引智政策,設立200萬元博士后專項資金。暢通職稱評審綠色通道,落實向民營企業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傾斜的職稱評審政策。緩解用工需求。開展校企合作,在全省率先實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的新型企業學徒制。拓寬融資渠道,搭建稅融通合作平臺,創新融資質押方式,積極推動商標專用權、專利權、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持續推進電力直接交易,降低用能成本,為企業節約用電成本約近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