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中,并肩站在第一排的是農村基層干部和派駐村里的駐村干部。每次聽他們講述村莊的脫貧故事,我都情不自禁地想,他們稱得上是英雄。
放棄舒適的生活,投身艱苦的事業,是他們共同的選擇。這些年來,在脫貧攻堅戰場上,有數百位基層干部倒在了一線,他們是英雄;在田野鄉間默默奮戰的數千萬一線干部,同樣為脫貧攻堅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也是英雄。
這些干部從城市奔向偏僻的村落,通常以兩三年為一個周期住在村里。采訪中很多人會提到“回不了家”,哪怕家就在幾十公里甚至十幾公里之外的縣城,他們也常常顧不得回。即使家在村里的農村干部,也時常“過家門而不入”。“舍小家為大家”,其實每一個扶貧干部都有割舍“小家”的經歷。“顧不了家”是很多人心中對親人的“愧疚”,也是他們做出的最基本的“犧牲”。
吃苦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盡管這些年鄉村有了很大變化,但和城市生活仍有很大差距。許多扶貧干部住在空曠的村部大院或多年失修的村委會辦公室,簡陋的房子里沒有衛生間,甚至屋頂透風漏水。
更辛苦的是工作開展的艱苦。脫貧攻堅戰推展以來,駐村入戶的大都是“80后”“90后”干部,大多數沒有農村工作經驗和生活經歷。然而,就是這樣一群人和農村最貧困的群眾打成一片、一起攻堅。這兩群人的“組合”讓人可以想象年輕干部經歷的艱辛,有駐村干部說剛到村里時“愁得睡不著”。
這些年,基層一線干部用情用力推動著脫貧攻堅。走在貧困山村,只要你有耐心,每一個基層干部都能講述一些感人故事。在脫貧攻堅戰中,農村基層干部和下鄉駐村干部到了一線,只有一個使命:干!
我曾聽一位干部感慨,以前到村里下鄉主要是“看”,看看村里怎么樣;駐村幫扶卻是要“干”,領著群眾一起干。正是在全身心投入的“苦干”中,農村基層干部的心與群眾貼得更緊了,而駐村干部則更加理解貧窮、理解基層、理解群眾,也對農村農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有這種大愛情懷,并愿意為之付出艱辛努力的人,還配不上“英雄”的稱號嗎?每一個時代都有使命,為了時代使命而努力的人都是英雄。我們可以說,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干部正是這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