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陸續進入“兩會”時間,展示年度成績單,聚焦“十四五”規劃新目標。其中,“產業集群”成為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高頻詞之一。
對于“十四五”時期各地應如何更好地利用當地特色發展產業集群?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地方特色往往意味著具有比較優勢,將地方特色轉化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有助于實現地區差異化發展,構建核心競爭力。各地打造產業集群應符合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大方向。
產業集群被多次提及
記者梳理多地政府工作報告發現,產業集群成為不能忽視的關鍵詞。
例如,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4次提到“產業集群”,包括在2020年工作回顧及“十三五”主要成就方面提及的“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及在2035年遠景目標及“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方面,提出“形成10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重點培育10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培育一批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多次提到“產業集群”,包括“完善廣深戰略合作機制,全方位推動科技創新、現代產業、基礎設施、營商環境、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對接協作,協同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聯合實施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聯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和綜合交通樞紐,共同增強核心引擎功能”等。
董忠云表示,“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因此,各地應重點挖掘上述領域的地方特色優勢,并推動與之對應的產業集群建設。在明確產業方向后,具體政策方面應重點構建有利于產業發展的綜合生態環境,在合理規劃的基礎上,改革重點產業項目管理機制,提升政府服務水平,不斷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力度,如可通過稅費、補貼等形式鼓勵特色產業內的優質公司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對優秀產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給予便利和獎勵等。多措并舉力爭逐步形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有機互補、錯位發展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十四五’時期,各地應本著自身比較優勢, 使用大數據客觀分析,切實做好發展規劃,明確階段性重點,借助科技和資本力量,突出現代化先行,發展當地特色產業集群”。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金融支持政策至關重要
“產業集群化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董忠云認為,“十四五”時期,各地應從四方面加強金融政策切入,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支持。
第一,應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從行政、司法、金融監管等多角度構建公平誠信的市場氛圍,加強政策性金融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積極帶動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
第二,應深入調研和挖掘特色產業發展所對應的金融需求,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應加強聯系,共享當地企業融資需求等相關信息。政策上應鼓勵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的精細化程度,為企業量身定做服務方案,如引導金融機構為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提供產業整合、多元化融資、并購重組等一攬子的信貸和金融服務,構建有利于特色產業集群化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
第三,應積極引導資金集聚,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政府可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的形式帶動民間資本支持產業發展,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證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有效拓展產業集群內企業的融資渠道。
第四,應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可通過建立金融風險補償專項基金等形式,構建風險分擔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活動。
在田利輝看來,金融支持政策可以成為“十四五”時期地方發展特色產業集群的重要抓手。例如,各地應成立或引進產業發展基金,活躍區域股權市場,推動企業掛牌上市,發展直接融資。
談及如何利用產業集群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董忠云表示,實踐表明,產業集群在強化分工合作和降低成本等方面效果顯著,因此,政策上應通過著力引導和發揮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如通過優惠政策,助力集群內企業降低生產、運輸、交易等方面的成本等。
“地方產業集群不僅需要具有特色,而且應形成優勢,實現市場化導向的高質量發展。”田利輝分析稱,具有領先優勢的產業集群能夠形成供應鏈產業鏈。地方政府應該激勵市場主體,有針對性地打通堵點、補齊短板,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