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是清明假期最后一天也是返程高峰,廣州南站當晚出現高鐵大面積晚點,一度引起網友熱議。記者從廣州南站有關負責人處獲悉,晚點是由技術故障和當天開行列車較多等雙重原因導致的。截至4月6日上午,受影響列車已全部恢復,運行秩序一切正常。
為何出現晚點?
“搭了那么多次高鐵,我還是頭一回遇到晚點這么久的情況。”5日晚間搭高鐵回廣州的李先生向記者表示,其購買的車票顯示應于23時58分到達廣州南站,但他直到次日凌晨3時多才抵達,比預計時間晚了三個多小時。
廣州南站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晚點是由技術故障和當天開行列車較多等雙重原因導致的。據了解,4月5日,因江湛鐵路客流大,鐵路控制系統中江海至江門東站下行線一度出現“紅光帶”現象,影響行車1小時30分左右。
“紅光帶”是鐵路技術術語,是鐵路較為常見的故障。在鐵路控制系統中,以線路鋼軌為導體,構成了軌道電路。兩條軌道被列車的輪對短接,在控制系統中就會顯示為紅色,從而指示車輛的位置。但潮濕、絕緣損壞、雷電沖擊等因素可能造成無車路段的路軌被短接,顯示出異常紅光帶或“閃紅”,令控制臺難于判斷實際情況。
記者查詢發現,《鐵路行車非正常情況應急處理操作手冊》標明:“在區間內一個閉塞分區出現紅光帶時,需在前次列車到達鄰站后或前車發出后不少于10分鐘時,方可發出續行列車。”加上5日當天廣州南站開行列車超過1000趟,列車集中到達致廣州南股道運行緊張,咽喉能力達到飽和,所以后續列車晚點程度不斷擴大。
據介紹,清明期間,高鐵客流較普鐵客流增加得更為明顯。京廣、滬昆、南廣、貴廣、廈深等十多條高鐵線路客流均有所上揚。廣州南站清明小長假旅客到發量172.9萬人次,其中發送旅客96.8萬人次,到達旅客76.1萬人次。最高峰出現在4月3日,旅客到發量65.4萬人次,其中發送旅客42.3萬人次,創開站以來清明假期單日旅客發送新高,直逼2020年10月1日國慶中秋雙節黃金周假期創下的開站以來單日發送歷史最高43.7萬人次。
該對旅客賠付嗎?
造成旅客大面積晚點,廣州南站該不該對旅客進行賠付?該采取哪些應急措施?記者為此采訪了律師和有關專家。大成律所的一名律師表示,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旅客在申請賠付的時候,首先要弄清楚晚點是否由不可抗力因素造成,如果是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鐵路部門可全部或部分免責;反之,則旅客有理由申請賠付。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現行的《鐵路法》《鐵路旅客運輸規程》均未對列車晚點賠償作出明確規定。而且,記者也沒有發現國內有跟高鐵晚點相關的賠付先例。相反,法國等歐洲國家對火車晚點有明確的賠償標準。法國規定,高鐵晚點30分鐘到2小時補償票價的25%,在2小時到3小時之間,補償50%,超過3小時補償75%。
從應急管理的角度來看,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應急管理教研部主任宋儒亮認為,廣州南站作為運營方,有責任和義務在事情發生后積極采取相應的應急措施,比如協調安排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接駁那些因晚點而錯過末班車的旅客,為滯留在車站的旅客提供飲用水和食物等。“現在火車票都是實名的,車站方面掌握了旅客到達時間和人數等信息,在制定應急預案時,需將上述因素考慮在內。”宋儒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