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外賣平臺商家打著各種“滿減”旗號吸引消費者關注和下單,實際要參加滿減活動就要放棄打折、特價菜品;一些網絡商家故意超售,再以缺貨的名義進行砍單,侵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商家以收集好友點贊、邀請好友“砍價”等方式低價銷售或贈送產品或服務,消費者按要求參與,符合活動要求兌換獎品時,經營者以各種理由拒絕兌換。
上述這些“坑”,不少消費者可能都遭遇過。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的《不良營銷手法專題分析》指出,經營者為了更好地將產品和服務觸達消費者,采取了很多新型的銷售手法,但其中也夾雜了一些不良經營手法,引發消費糾紛,值得社會關注。
“假”促銷虛優惠
今年3月,有消費者投訴稱參加網購平臺的全額免單活動,宣傳頁面顯示買3單確認收貨后金額全免,最高40元。消費者購買商品確認收貨后,網購平臺沒有返現金,只給了8張5元的優惠券,消費者還要再消費。消費者認為宣傳與實際不符,要求網購平臺依約履行。
中消協表示,經營者開展優惠促銷活動應當體現誠意,活動規則應當清楚、明了、易于理解,并在消費前告知消費者相關活動條款、限制條件等,讓消費者充分了解,杜絕利用規則、設置陷阱誘導消費。消費者在參加促銷活動時,要注意了解活動規則,發現上當受騙要保留證據、及時維權。
超售套券難兌換
消費者趙女士于1月1日0:30在錦州某超市線上平臺購買某品牌拉拉褲,平臺于當日早上8:20取消其訂單,理由是缺貨。當日上午8:56消費者到達該超市實體店,拍照證實該品牌拉拉褲擺在貨架的顯著位置。因此消費者拒絕接受商家退款,并向遼寧省錦州市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接到消費者投訴后,經調查了解,消費者反映情況屬實,經消協人員多次協調,商家同意按照之前線上訂單的價格安排專人為消費者送貨,投訴問題得到解決。
中消協認為,經營者銷售商品和服務應當堅守契約精神,合理評估自身能力,保證切實履約、有效提供,不應無法律依據進行超售。模糊條件、預期違約,涉嫌消費欺詐,按照法律規定,經營者應當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低價促銷藏風險
據中消協總結,部分商家以“0元購”“0元學”“一元購”等形式低價吸引消費者購物,實際為消費者辦理貸款或分期付款。部分商家利用“充多少送多少”“高額返現”等形式誘導消費者大量充值。還有一些網絡商家或電視購物商家采用貨到付款方式給消費者快遞不知情商品,騙取貨款。
中消協表示,經營者為消費者辦理各類“消費貸”,應當明確告知消費者金融產品的詳細情況和相關風險。如果利用“0元購”“0元學”隱瞞真實情況,不告知消費者甚至代替消費者辦理“消費貸”,則涉嫌消費欺詐。消費貸、消費分期雖然解了消費者的燃眉之急,但這類金融產品都有相關費用,消費者實際支出成本更高。“充多少送多少”的營銷方式違背價值規律,往往被淪為圈錢手段,潛藏很大風險。
混淆“定金”和“訂金”
2020年12月27日,消費者朱先生在深圳某4S店認購一輛汽車,并交付訂金,認購書合同寫有“商家無法在約定時間提供車輛,消費者取消訂單后,在5個工作日內退還訂金”。2021年1月7日該店銷售人員告知廠家沒有車源,消費者要求退款,銷售人員同意并回復需要走流程,但直到1月13日,商家回復仍需要走流程,消費者沒有收到任何退款。經調解,商家及時為消費者退款。
中消協指出,訂金具有預付款性質,可以隨時退款。“定金”則是一個法律概念,通過“定金原則”對合同的成立和合同的履行提供擔保,對交易雙方都有約束:消費者違約,經營者可以不退定金;經營者違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部分經營者故意混淆“定金”和“訂金”,讓消費者在預付費用時以為是訂金,實際寫的卻是“定金”,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此類糾紛常見于汽車消費糾紛。
中消協表示,經營者收取任何費用都應當明確告知消費者,并征得消費者的同意。無論收取的是定金還是訂金,經營者都負有事先說明義務,并應與消費者充分協商確定。合同中還應顯著提示交納“定金”可能帶來的風險。消費者也要注意二者的區別,仔細查看合同內容,審慎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