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中國提出了“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體現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大國擔當和最大決心。對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中國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雙碳目標將如何影響中國經濟產業發展,帶來哪些轉型機遇?在雙碳目標下,成本動因和公眾怎么驅動商界投資?5月17日,全球化智庫(CCG)與歐美同學會2005委員會聯合在北京舉辦“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研討會,就相關議題展開研討。
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系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相關技術的發展也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財政部原副部長、CCG顧問、國務院參事朱光耀在會上指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當前所處的發展戰略機遇期也面臨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要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全球治理體系和相關規則的調整和發展也會影響減碳奮斗。”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ESG)、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國際證券協會組織(IOSCO)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FRS)要推進國際可持續標準談判,制定新的規則,中國則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共同應對氣候挑戰作出貢獻。
要實現雙碳目標,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十分關鍵。在此方面,“明確標準比制定方案重要,需求側改革比供給側改革重要,機制創新比技術創新重要。”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原副會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田會指出,各行業的碳排放要有一個明晰的計量標準和指標。由于標準規范往往滯后經濟發展,要本著“急用先改”原則,抓緊修改設計規范和標準,著力推動能效的利用。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中國人均GDP要達到現行水平的4倍,要確保降低能耗強度和經濟效益兩手抓,既要實現雙碳目標,又要保持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要以機制創新解決非均衡問題,提高能源系統效率。在供給側改革方面,要調節清潔能源供給的地理結構,逐漸增加清潔能源的比例,明晰各種能源利用場景及技術路線圖。同時,要按照經濟規律構建一個全社會去能、產能、儲能以及限碳、產碳、碳匯基本平衡的模型和路徑,建立綜合系統的考核評價體系,確保這場經濟社會變革取得全勝。
在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CCG顧問、國務院參事謝伯陽看來,雙碳目標的實現有賴于依托技術發展綠色產業,既包括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的升級改造,也包括發展全新的綠色產業,其中要重視綠色材料的發展。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創始人馬軍則指出,在確定減碳計劃時,數據對標很關鍵,要逐步匯總企業數據,開發每個省區市的“碳達峰”“碳中和”指數。可在環境大數據基礎上,開發企業環境信用動態評價工具,用數字化方式核算企業和機構的信息,借助技術和市場力量推動西部地區轉型,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