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今年化肥、柴油等農資價格明顯上漲,當前正值夏收夏種關鍵時期。為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6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央財政安排200億元左右的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補貼,穩定農民收入。此次會議指出,農業是穩民心、安天下的產業。補貼要抓緊發放到位,不誤農時。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中央財政拿出200億元真金白銀,這對農民來說是一場及時雨,不僅減輕了農民因成本上升而帶來的經濟負擔,增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還有利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資金及時發放不誤農時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這筆資金的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穩糧食生產。從糧食生產占比情況來看,我國秋糧占比更大,秋糧的穩定對國家糧食安全更重要。這筆資金可以減輕農民的壓力,讓農民更積極地參與糧食生產,這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極為重要。
二是穩定農民收入。農資價格上漲,農民投入增多,在糧價不增的情況下,農民收入相對減少,國家給予一定的補貼,減少對種糧戶收入減少的損失。
三是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國家糧食安全是最重要的安全,無糧不穩。糧食安全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起到基礎支撐作用。
四是彰顯了國家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上。農民收入是農民富裕的核心,也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黨和國家及時發現并處理農民收入中存在的問題,國家對農民利益的重視不僅是理論上的,還是實踐上的。讓農民更加貼近黨和政府,鞏固農村執政基礎。
姜文來表示,地方政府應及時將這筆錢發放到農民手中,同時還要幫助農民成立農資等合作組織,統一組織農資貨源供貨,盡可能幫助農民降低各種成本。
產糧大縣三大谷物種植保險將全覆蓋
為幫助農民抵御災害等風險,此次會議還決定,今年在13個糧食主產省份,對500個產糧大縣實施稻谷、小麥種植完全成本保險和玉米種植收入保險。明年推廣至主產省份所有產糧大縣。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保險保費補貼45%。
對農作物的保險為何要分步走?姜文來分析認為,雖然我國提倡農業保險有了一段時間,但由于農業保險的特殊性,農業保險推廣還舉步維艱,一是保險資金需求大;二是農民對保險缺乏足夠深的認識;三是農業保險經驗不足,在保險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須要解決。先選擇500個縣進行保險,這是一種較大規模的實踐和試驗,可以從中總結經驗教訓,為全覆蓋推廣奠定理論和實踐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三大谷物保險補貼,實質上加大對農民收入的保障。原來是自然災害保險,保險賠付率比較低,一畝地賠幾十元,有些多的賠兩三百元。現在通過完全成本保險,賠付標準有了很大提高,大約能賠七八百元。
關于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保險保費補貼45%,姜文來分析說,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大部分屬于吃飯財政,對保險保費的支出相對困難,國家考慮到這種情況予以補貼符合實際。東北三省是我國糧食主產省份,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擔負著重要使命,其種糧面積大,所需要的保險保費也高,完全由自己支出有一定困難。所以,需要中央財政給予一定補貼,這也是對糧食生產貢獻大地區的一種鼓勵和激勵。
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針對長期以來一些地方農民增產不增收,特別是今年上半年面對農資價格上漲、豬肉價格一路走低,以及農產品如花生豐收卻面臨低價滯銷等情況,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除了國家財政補貼、參加保險等惠農政策以外,還要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農民賺錢不容易。”李國祥認為,目前,除了國家財政補貼保險以外,政府還要幫助農民建立農產品供銷體系,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通過搞合作社、培育新型經營模式、發展規模化經營等方式,擴大農民增收渠道。
“增產不增收這是農業生產中常見的現象。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增產意味著市場供求增加,產品的價格將下跌,下跌到一定程度就影響增產帶來的收入下跌。”姜文來說。
姜文來表示,解決這個問題要從政府和農民兩個方面著手。
對于政府而言,要做好宏觀調控和管理,如對于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農產品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防止價格劇烈下跌給農民帶來更大損失。國家建立相應的儲備庫進行及時調節,市場短缺時出庫投放市場,市場供大于求時進行收購調節吸納。同時,要發布一些供求信息供農民參考。
對于農民而言,他們也要有市場意識,要及時捕捉市場供需信息,及時調整種植或者養殖。為了減少不確定性,有條件的地區和農民可以采取訂單農業,根據訂單進行生產,減少種植養殖的盲目性。種植養殖越來越具有知識含量和技術含量,科學種植養殖短板要盡快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