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我市全力開展建筑垃圾系統治理,全面構建工程渣土綜合治理機制,去年公共處置工程渣土555萬噸,資源化利用率在90%以上。而近日《關于舟山麥哲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油泥熱解殘渣的鑒別報告》在全國危險廢物鑒別信息公開服務平臺完成公示,意味著普陀區實現了油泥從危廢處置難到處置后產物無害化利用的轉變,預計可年減危廢產生量1500余噸。《舟山日報》4月11日、12日連續兩天刊登的“變廢為寶”消息,令人在驚喜之余對“無廢城市”建設充滿新的憧憬。
有道是,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渣土、油泥能夠得到高效率的資源化利用,充分說明了“放對地方”的重要性。眼下正在深入推進的城鄉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也正是為了通過“放對地方”最大程度地實現變廢為寶,從而實現資源利用、垃圾減量、環境優化的綜合效益。
現如今,“垃圾圍城”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難題。不說別的,光是不斷增加的建筑垃圾就面臨著無處填埋的困境。更何況,隨著社會的變遷,新的垃圾問題也在不斷產生。比如,隨著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廢棄電池必將成為下一個處置難題。可以說,對各類垃圾進行分類處置、回收利用是形勢逼出來的創新之舉,其不僅是為了促進循環經濟,還具有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多重意義,顯然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思路決定出路,細節決定成敗。同樣是建筑垃圾,把它當作廢物就是累贅,而把它當作資源那就是寶貝。只要“放對地方”,垃圾中的木塊可以分揀出來當作燃料,磚石粉碎后可以被重新制成環保磚、彩瓦、干壘擋土墻等數十種產品,塑料、鐵器、編織袋等可以作為廢品回收、再生利用,最后剩下的還可以運到垃圾處理中心焚燒發電。這樣一來,建筑垃圾不但不會成為城市的負擔,還能咸魚翻身身價倍增。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我市從事“變廢為寶”的環保企業不斷涌現,涉及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于2020年底在普陀區六橫鎮小湖工業園區投產的舟山麥哲倫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以無害化處置油泥為主的中外合資企業。他們將油泥分離成殘渣、廢油和水三種物質,廢油用以再次加工提煉,熱解殘渣可以用來制磚,今后還可實現對部分行業使用原煤的替代。如此變廢為寶,“無廢城市”建設也就有望駛入快車道。
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的系統工程,有賴于政策給力、科技加持以及垃圾分類全民共識的進一步形成。可以相信,隨著“變廢為寶”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斷呈現,“放對地方”也必將成為普遍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