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色大褂、粉色手套、粉色藥箱,連聽診器也是粉色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27歲的獸醫白婳總是以這樣的形象出現在牛棚羊圈里。一開始被質疑“你會看牛嗎”,現在她1萬多個微信好友里,絕大部分都是養殖戶,請她出診要預約排隊。她把出診日常分享到社交媒體,吸引了300萬粉絲關注,視頻“味道越大播放量越高”,甚至有粉絲稱,自從關注了白婳,開始沉迷于“母牛的產后護理”。
“穿得越粉,干活越狠”
夜里10點多,原州區和泉村拓廣明家犬吠陣陣。一輛粉色小汽車開進院里,他急忙迎上去,“可把你等來了,快進快進!”
(資料圖片)
拓廣明家一頭母牛產后不吃不喝,把他急壞了。“牛今天回草了嗎?粑(方言:排便)了嗎?體溫咋樣?”白婳邊問邊鉆進牛棚,熟練地左手抓住牛尾,右手伸進母牛產道檢查。
白婳是當地的“網紅獸醫”,2015年,她從固原市職業技術學校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在大型養牛場上過班,兩年后回到原州區開了一家鄉村獸醫服務站。去年,她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出診的視頻,因為經常身穿“少女心滿滿”的粉紅色衣服出現在臟污的牛圈里,可愛的長相與濃重的西北口音形成“反差感”,她很快就“火”了,不到一年積累300萬粉絲。
視頻里,白婳給牛打針接產、火療放水、修蹄取鐵等“牛場面”吸引了很多人觀看。她看起來瘦弱,但兩條胳膊肌肉緊實,剛出生的小牛犢七八十斤重,她一把抱起來掛欄桿上控水。她給牛做剖腹產手術,麻醉、綁繩、備皮、開刀、縫合,一套流程沉著冷靜,被網友評價“穿得越粉,干活越狠”。因為扎針“一針見血”,網友還送她“白一針”的稱號。
她給牛接胃管放水的一期抖音視頻“轉評贊”超過了120萬次,有的網友像追劇一樣“催更”,“我一個家里啥也沒養的,硬是把視頻從頭看到尾”;有的網友為千里之外的一頭牛操碎了心,在評論區追問后續:“那頭小牛還活著嗎”;還有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稱,在視頻里跟著前輩學習臨床經驗。白婳自己也不懂為什么視頻會火,在她看來,這些都是獸醫的日常工作。
很多農戶通過短視頻平臺認識了她,為她帶來了“業務高峰期”。她早晨6點出門,晚上11點回家是常態,一天出診十幾戶,有時候還有半夜急診。她開車兩天就要燒掉一箱油。找她問診“牛病”的農戶太多,微信好友達到了上限,她買了3臺手機注冊了不同賬號,義務充當“互聯網醫生”。一大早,她的獸醫服務站還沒開門,就有村民開車拉來牛羊等在門口,甚至還有從幾百公里外的其他縣區專門跑來的。
“牛看不好,我睡不踏實”
經常有網友評論:“粉色是白婳最后的倔強。”事實上,一開始這并不是她刻意設計的,白婳本身就很喜歡粉色,她覺得這個顏色“特別干凈,特別治愈”,她獸醫服務站的門牌、墻面,甚至藥品標簽都是粉色的。再后來,她給白色的汽車也噴上了粉色的漆。
干獸醫又臟又累,給牛看病被“噴一臉”是常態,每天回到家頭發絲里都滲著牛糞味兒,但白婳堅持每天化妝出門,精心搭配服裝,車也總是擦得干干凈凈。“許多人覺得獸醫是不受人尊敬的工作,我想打破這種偏見,當獸醫也可以很體面。”白婳說。
從事獸醫也并非被迫,而是她執意要學的。白婳出生在原州區開城鎮寇莊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固原市所在的西海固地區曾以“苦瘠甲天下”聞名,當地群眾多以種地和牛羊養殖維持生活。然而,偏遠山區獸醫緊缺,賣獸藥的多,能出診的少,牛羊病亡很常見。白婳的父母也養了十幾頭牛,2012年,她家里的牛突然生病,父母眼睜睜看著7頭牛先后死掉,受到很大打擊。
“當時我看到父母嘴皮發干,走路腳都抬不起。”當年白婳正在職高讀高考班,父母仍希望她考大學,但她自己偷偷轉到了畜牧獸醫班。學獸醫的女孩少,白婳膽大心細,在班里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校組織職業技能比賽,識別動物內臟、解剖,她都是第一名。相較于貓狗等小動物,她更喜歡給牛羊等大動物看病,因為“更有挑戰性”。畢業后,同屆畜牧獸醫班的女孩只有她一個人最終從事獸醫工作。
為了提升診療水平,白婳到大牛場積攢經驗,又自費到外省進修。回來后,剛開始出診,她遭到了許多質疑。農戶總是說:“你家里人呢?”“把你爸爸叫來。”她笑笑:“我就是獸醫。”“你會看牛嗎?”村民拓廣明起初以為她是江湖騙子,等看到白婳不怕臟累,給難產的母牛順利接產后,還細心地用毛巾把小牛臉上的羊水擦干凈,他服氣了:“這個女娃本事大,把牛娃當事兒,手藝高低不在年齡。”
白婳父親總是對她說:“要把別人家的牛當作自家的牛。”白婳說自己“心小”,牛的病沒治好,她晚上睡不踏實,治好了她也跟著開心。每到一戶人家,她邊給牛看病,邊和農戶拉家常。“當獸醫三分看牛,七分看人,農戶愿意把牛交給你,就是信任你,所以溝通很重要。”
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年人,有的老人經濟條件有限,攢下的錢,用手絹包了一層又一層,白婳看著心里難受,看完病沒有收費。曾經有一位老人為了感謝她免費給牛治病,專門從村里走了一個多小時,找到她的獸醫服務站,放下一捆柴火和一把自家種的菠菜。這些溫暖的細節讓她更加確信,自己從事的工作是有意義的。
“到了80歲還是獸醫”
火了之后,白婳出門常會被人認出來。但她的父母從不在村里人面前主動提起這件事。看她直播,母親更關心她會不會被牛踢傷,父親看到她說了不妥的話,會私下給她發消息,提醒她“話不要說得太滿”,還常常提醒她:“網紅幾年就淘汰了,有真本事才最重要。看好一頭牛不算啥,都能看好才算厲害。”
在她影響下,兩個在養殖企業上班的同學也返回家鄉,加入了她的團隊,新開了一家鄉村獸醫服務站。許多年輕人在網上給她留言,表示自己也想學獸醫,這讓她很開心。
白婳毫不避諱她的“野心”,她直言:“我想在這行做大。”她的心愿是開一家動物醫院,購買專業設備,讓出生后體弱多病的小牛犢也能住院,通過專業護理提高存活率,再招一批年輕學員,教他們先進的獸醫技術,服務鄉村更多養殖戶。
“當然我現在的水平還教不了學生——動物和人不一樣,動物不會說話,必須通過癥狀來判斷,需要很豐富的臨床經驗。”白婳說。不同于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企業,在千千萬萬的農戶家,遇到的牛不一樣,病也不一樣,治療方案就不同,需要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術。為此,她每年都會花費上萬元到發達地區學習進修。
動物醫院投資不菲,需要資金,白婳開始嘗試在抖音、快手平臺上直播帶貨,包括牛羊肉等土特產,還有一些她精心挑選的服飾。但第一場直播就讓她感到有些灰心,有網友在直播間評論:“你也開始帶貨了?”“你怎么也到這一步了?”她感到困惑和委屈,平時給牛開刀都沒怕過,面對鏡頭卻有些無措。
白婳的父母現在仍在種地養牛,雖然識字不多,但很支持她創業。她的母親鼓勵她:“只要你有想法,就大膽去干,不要管別人說什么。只要認準了這條路,一步一個腳印,一定能成功。”她也不打算放棄:“我賺錢是為了把畜牧事業做大,不是用來圖享受,白婳到了80歲還是獸醫。”
文/馬麗娟 馬思嘉
來源:新華社 編輯:牛中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