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睡眠質量差,或者持續沒有睡覺,人會感覺疲憊,在犯困后沒有精神,不斷打哈欠,此時能及時入睡,睡醒了又會恢復精神飽滿狀態,因此才說每天規律作息很重要。如果總是有錯誤睡眠行為,久而久之會拖累身體,最后引發疾病。不過,有的人犯困表現比較特殊,經常在吃完飯有這種特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個人習慣
總是在吃完飯后就有疲倦感,犯困了,可能是個人習慣。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一樣,有的人單純夜間睡覺,白天不會去入睡,依然保持精神飽滿,但有的人習慣性睡午覺,還習慣在吃完飯不久就去入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長期下去身體適應這個過程,生物鐘也穩定,因此在吃完飯接近的時間就會有困意,此時能去入睡通常睡眠質量高,睡醒也精神飽滿,而正是習慣變成了自然,才會一直有這種特征。
2、甲狀腺疾病發展
總是在吃完飯后就有疲倦感,想要睡覺,可能是甲狀腺出現健康問題。甲狀腺作為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出重要的激素。
但如果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在發展,說明甲狀腺激素分泌量過少,身體代謝速度緩慢,交感神經興奮程度降低,會有多種癥狀,包括吃完飯犯困、表情遲緩、便秘、胃口下降等,嚴重時還會帶來其他多種并發癥,應該針對甲狀腺問題積極治療。
3、心臟病變
吃完飯就犯困,可要警惕心臟問題。心臟有發動機稱號,功能良好時動力充足,自然其他部位的血液供應不成問題。
但如果心臟有病變在發展,持續心臟供血不足,會讓系統活躍性降低,表現出乏力,疲憊,在吃完飯自然提供給消化系統的血液量多,相當于心臟缺血情況更明顯,因此會乏力犯困。可見,有基礎心臟疾病在發展,應該檢查后對癥治療,積極呵護好身體重要器官。
4、貧血困擾
長時間有貧血困擾,可不要當做小問題去對待,因為保持健康的人不會貧血,但生活中常見的貧血就是缺鐵性貧血,重要的鐵元素沒有滿足需求,通常會出現多種癥狀,包括面色蒼白、胃口下降、疲憊乏力、手腳冰涼。
大部分的貧血出現在兒童、女性、老年人身上,如果有貧血相關預警,應該及時調節,必要時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才能避免疾病加重威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