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榆林市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沙漠里崛起森林城。這座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嚴重地區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飛躍,使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公里、成為我國第一個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創造了世界治沙奇跡。如今,這片土地上正在不斷書寫著由“綠色”向“深綠”的故事。
由榆林市委網信辦市智慧局主辦,陜西網承辦的“講好生態故事,見證綠色榆林”網絡媒體生態行主題宣傳活動持續開展。來自中、省、市的媒體記者及正能量網絡名人赴榆陽區、定邊縣、靖邊縣、佳縣、吳堡縣,圍繞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進行深入探訪。
(相關資料圖)
長久以來,靖邊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瞄準本地區水質、土壤、空氣零污染和農產品綠色健康優勢,挖掘位于黃土高原的獨特資源優勢,積極探尋產業發展的創新之路。2020年國家十部委聯合發文,明確“西北地區適當推廣長柄扁桃、文冠果”。“靖邊縣大力發展文冠果特色經濟林,既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也是擴大全縣森林總量、改善生態環境、擴大開發旅游資源的不二選擇,是靖邊縣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有力抓手。”靖邊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活動首站,采訪團走進靖邊縣楊橋畔鎮苗圃,楊橋畔苗圃是陜西省林業局批復的首批“保障性苗圃”,現管理科研試驗園90余畝。“十四五”期間,該單位發明國家技術專利2項、省級成果1項、文冠果育苗造林地方標準1項,獲國家木本油料“一線工匠”2人,2021年選種搭載神州十三號進行太空育種試驗。
在文冠果示范園內,漫天花海競芳菲,一股淡淡的香氣撲鼻而來。據介紹,文冠果是我國特有的油料經濟樹種,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原產于黃土高原地區,該作物對土壤適應性強,抗寒抗旱抗風沙,被稱為“骨子里刻著錢的樹”。
靖邊縣楊橋畔苗圃副主任馮長虹介紹,文冠果樹1年種植,2年見花,3至5年見果,又是具有高產值、高效益的多用途特色經濟林樹種,在人力、物力的投入與管理上有很大的成本優勢。文冠果的種植,既可改善當地區域生態環境,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控制區域水土流失,又可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文冠果茶、食用油、生物柴油等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靖邊縣從2017年開始在南部山區楊米澗鎮、王渠則鎮、席麻灣鎮、天賜灣鎮、中山澗鎮、周河鎮、新城便民服務中心、大路溝便民服務中心等地累計推廣種植2.7萬余畝,涉及6個鎮2個便民服務中心12個行政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系列支持文冠果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相繼出臺,文冠果產業備受關注,前景廣闊。據悉,下一步,靖邊縣將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后勁,完善文冠果種植基地水、電、路、田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擴大種植規模,2023年文冠果種植面積要達到3萬畝,使白于山區成為大型文冠果產業基地;此外還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林農的技術指導,提高農民的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設示范基地方面,該縣將集中資金、技術、人力、打造5000畝以上精品示范基地,在后期的發展和推廣過程中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文冠果油、茶等產品已經發展起來,靖邊縣楊橋畔苗圃主任趙峰告訴記者,后續將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未來的目標是實現原產品就地深加工,就地轉化的產業發展鏈,將文冠果基地建設為集基地種植、產品加工與銷售、文冠文化旅游為一體的一二三產全面融合發展的文冠小鎮。
采訪團成員們詳細了解后認為,文冠果種植是綠色產業,不僅有利于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其產業發展將會成為該地區“撬動”鄉村振興道路的一塊重要基石。(記者 劉碩 攝影 常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