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落實科學及相關學科教學裝備配置標準,加強實驗室建設。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強化實驗教學,并注重利用先進教育技術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
(相關資料圖)
這一新規,被看作是國家層面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運用的一種積極信號。實際上,在去年8月科技部發布的《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中,智能教育就被納入首批示范應用場景。當前,人工智能在全球進入應用落地快速發展期,其對各個領域的滲透將是大勢所趨,教育領域自然也難以例外。在制度上認可“AI+教育”的發展方向,是對教育發展和技術進步與時俱進的響應。
不過,人工智能技術目前仍在發展之中,教育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領域,“AI+教育”如何最大程度上趨利避害,確保循著社會期待的方向發展,還有賴于全社會的關注和探索。從此次《意見》來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改進和強化實驗教學,并注重利用先進教育技術彌補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及特殊兒童群體擁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足的狀況,主要強調的是借助AI的工具價值,來提升教育質量和緩解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這方面,相關行動其實已有不少。
如早在2019年,就有媒體報道,在貴州、云南等一些貧困鄉村,受益于AI在線教育,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一些AI在線教學產品,可以讓課堂變得更生動有趣,同學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就可以完成交互練習。視頻結束后,還能為學生推薦“量身定做”的練習題;一些人工智能機器人已經被應用于課堂,在改學生作文時,能迅速將作文中的錯字和語病糾出。這類AI工具的運用,應該說對于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下沉,發揮了積極作用。
此外,一些市場化教育機構也在借助AI開辟新的教育場景。如有的培訓機構發布了AI口語老師,其能為學生提供開放式的聊天場景,更符合真實的口語練習環境,并在對話結束后快速生成結果報告;有的培訓機構推出了智能答題器,通過學生答題和迭代測試情況,得到學生學習曲線、遺忘曲線、知識點歸因等分析,推出綜合個性化學習方案。而在國外,有人工智能企業還研制出了一款廣受歡迎的抄襲檢測軟件,被數千名教育工作者使用,并宣布其AI的檢測準確率為98%。
這些既有的實踐,反映出“AI+教育”的巨大應用前景及相關行業的活力。此次《意見》對教育領域探索人工智能運用的肯定,也將對相關行業的發展產生更大的激勵效果。但是,還是不能低估教育擁抱AI的復雜性,或者說,在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與AI建立良性的連接,還有不少現實問題待解。比如,此次《意見》強調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緩解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但從現實來看,我們更擔心的是,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同區域,尤其是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會不會繼續拉大?這一擔憂并非杞人憂天。
要知道,在過去二十多年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數字鴻溝”的客觀存在,使得城鄉教育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已是客觀事實。進入人工智能時代,AI技術在教育上的運用,可能受制于城鄉在資源、人才、觀念等各方面的差距,同樣需要警惕可能形成新的“AI鴻溝”。比如,農村教師有多少可以熟練運用AI工具?相關設備及基礎設施的配備又能否跟上?這些都值得重視。
在探索運用AI技術助力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也不能忽視AI發展給教育提出的新挑戰。事實上,目前關于AI與教育的連接,在全球范圍內都還存在著爭議。尤其是在ChatGPT出現后,相關爭議乃至擔心明顯多了起來。如為了防止利用ChatGPT作弊,國外已有多所公立學校宣布禁用ChatGPT,多家科學期刊也禁止將ChatGPT列為論文“合著者”。國內亦有多家期刊機構發布聲明,提出暫不接受任何大型語言模型工具單獨或聯合署名的文章,或建議對使用人工智能寫作工具的情況予以說明。于此形成呼應的是,有國外研究團隊使用ChatGPT寫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論文摘要,甚至人類科學家都難以分辨真假。這樣的現實,顯然是教育在擁抱AI的過程中需要直面的。
從更深層次來講,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對教育而言,顯然不僅僅是意味著增加了一個新的工具。它對于社會方方面面的重塑,也要求全社會思考,人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如何科學看待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到底需要培養怎樣的人才等一系列現實命題。而這些又恰恰是需要教育去幫助回答的。據此來說,AI與教育的融合,當然就不能僅是看到它的工具價值,更涉及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的變革。
我們應該樂見AI等更多的新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嘗試和運用,幫助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的提升。但是,“AI+教育”的邊界到底在哪兒,又如何實現良性發展,乃至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這些都需要不斷探索。